"老张,今年黄芩长得咋样?""还行,就是愁销路!"这样的对话,在襄汾县中药材种植户之间并不陌生,作为山西中药材主产区,襄汾县每年产出的黄芩、连翘、柴胡等道地药材数以千吨计,但过去总有不少药农为卖药难发愁,直到这几年,一串串贴着墙根、挂在村口的收购电话,成了打开致富门的"金钥匙"。
藏在巷子里的财富密码
在襄汾县南贾镇的中药交易市场,每天清晨五点就热闹起来,药贩老王的手机从早响到晚,"喂,赵家庄的刘师傅吗?我这儿有二十亩两年生黄芩,现在挖还是等霜降?"像这样的电话,他每天要接三十多个,老王手机里存着200多个药农的联系方式,他说:"现在收药不像以前满山转悠,打个电话就知道谁家有货。"
这些看似普通的电话号码,背后是襄汾县构建的三级药材收购网络,县农业农村局官网挂着12家龙头企业的收购专线,各乡镇农业站门口贴着合作社联络表,就连村委公示栏都留着药材经纪人的手机号码,药农李大姐去年就是靠着村口告示栏的电话,把自家五亩柴胡卖到了药厂,"每公斤比中间商多赚两块钱,够给孩子买套新书包"。
从"路边摊"到"订单农业"
十年前,襄汾药农卖药得赶着驴车进山沟,65岁的张大爷记得,有次要把黄芩背到30里外的药材贩子那,结果遇上下雨,半道上药材泡了水,价格生生砍掉三成,如今他家墙上贴着五个收购电话,手机里还存着三个药材基地的联系人。"现在都是客商抢着来,今年清明前后就接到八个预约看货的电话。"
这种转变源于当地政府搭建的"互联网+药材"平台,在襄汾县中药材产业协会官网,实时更新着全县28个品种的收购指导价,药农老赵学会用手机拍药材照片发微信群后,他家的连翘再也不用等贩子来压价,"去年秋天拍了张带露水的黄芩特写,三家收购商直接竞价,最后比市场价高出15%"。
电话那头的致富经
别看现在药农们接电话接得顺手,刚开始不少人闹过笑话,西贾村的王大哥第一次接到收购电话时,对着话筒喊:"俺这药都在地里长着呢,你们自己来看!"后来在农技站培训才明白,原来要说清品种、年份、种植面积这些"行话",现在他成了村里的"电话卖药高手",还编了个顺口溜:"品种年限要报清,地块位置说分明,微信传图更靠谱,合同条款问仔细"。
这些收购电话里还藏着致富密码,做药材生意二十年的刘经理透露,他们最看重长期合作的种植户,"那些按时接电话、准确报产量的农户,我们会优先签保底收购协议",去年他就和南辛店乡的12户药农签下订单,免费提供黄芩种子,秋收时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全部回收。
警惕电话背后的"陷阱"
不过这电话收购的好事,也引来些歪心思,前年大邓乡就出过乌龙,有人冒充收购商挨家挨户登记信息,转头就把药农名单卖给外地药贩,现在县市场监督局专门开通了3561234的举报热线,还在每个收购点贴出防伪指南:"正规收购电话都在政府官网能查到备案,凡是让交押金、给回扣的,准是骗子没跑"。
药农们现在也学会了不少窍门,北众村的陈会计本子上记着23个收购电话,每个都标注着"药厂直收""中介勿扰""需质检报告"等备注,他说:"现在打电话先问清楚要不要检测报告、能不能开发票,这些细节才见真章。"
一部手机闯天下
年轻药农们更是玩出了新花样,90后小周去年搞起了直播卖药,镜头前捧着刚挖的黄芩讲解:"老铁们看这断面,金黄色的油点,正宗襄汾三年生!"没想到直播间涌进好几个收购商,最后通过连麦谈成了笔大单,现在他手机里存着的收购电话,都是各大药企的采购负责人。
县里也跟上形势,在政务公众号开通了"药材直通车"服务,药农上传土地流转证明和检测报告,就能收到多家企业的报价,上周南梁村集体合作社就是通过这个平台,把三百亩板蓝根卖给了广药集团,"从联系到装车只用了三天,比过去快了十倍不止"。
站在襄汾县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观景台上,连片的药材地像绿色海洋般起伏,那些印在宣传栏上、存在手机里的收购电话,早已不是简单的数字组合,而是连接田间地头与广阔市场的纽带,正如县中药材发展中心主任所说:"要让每个药农都知道,致富路上不会落下任何一亩药材地,只要愿意拨通那个电话,就有人来帮你把药材变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