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家长都在问新生儿黄疸的问题,也有朋友打听成年人黄疸该怎么调理,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方里,有不少对付黄疸的妙招,今天我就给大家整理几个经过验证的经典药方,都是中医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安全的方案,不过先说清楚,具体用药前一定要找专业医生辨证,别自己瞎折腾!
黄疸到底是咋回事?中医怎么看?
黄疸说白了就是体内胆红素过高,皮肤黏膜发黄,中医认为这病多半和"湿"有关,要么是湿热郁结,要么是寒湿困脾,就像梅雨天衣服发霉一样,身体里的"湿气"排不出去,就会熏蒸肝胆,导致胆汁外溢形成黄疸,所以祛黄的关键就是给身体"除湿"。
5个退黄经典方,对症才有效
茵陈蒿汤(湿热型黄疸首选)
配方:茵陈30克、栀子10克、大黄6克(后下) 用法:煎水当茶喝,一天2次,连喝3-5天 特点:这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老方子,专治湿热引起的全身发黄、小便发黄、舌苔黄腻,茵陈号称"退黄大将",配合栀子清热利湿,大黄通便排毒,三味药合力把湿热赶出去。
注意:拉肚子厉害的要减量,孕妇禁用,喝两天没效果赶紧停。
茵陈五苓散(寒湿型黄疸适用)
配方:茵陈20克、白术10克、茯苓15克、猪苓10克、泽泻10克、桂枝6克 用法:所有药材泡半小时,大火煮开转小火煎20分钟,早晚各一次 特点:适合手脚冰凉、舌苔白腻的寒湿体质,五苓散本来就是祛湿利水的,加上茵陈退黄,特别适合阴雨天加重的黄疸。
小贴士:煮药时可以加点生姜片,增强驱寒效果。
柴胡疏肝散加减方(气滞型黄疸)
配方:柴胡10克、黄芩10克、赤芍15克、枳壳10克、甘草6克、金钱草20克 用法:饭后温服,每日一剂,连用一周 特点:专门给那些爱生气、胁痛胀满的人准备的,柴胡疏通肝气,黄芩清肝热,金钱草帮忙排石退黄,特别适合胆囊炎引发的黄疸。
提醒:这类人要少熬夜,忌烟酒,不然药效会打折扣。
小建中汤加味(脾胃虚弱型)
配方:黄芪15克、党参10克、白术10克、当归6克、茵陈15克、麦芽15克 用法:文火慢煎,饭前服用,儿童量减半 特点:针对大病初愈、脸色发黄的人群,补气养血的同时利湿退黄,就像给身体充电一样慢慢调理。
经验:搭配小米粥一起食用,效果更好。
单方秘技:玉米须煮水
配方:新鲜玉米须50克(晒干的30克)+红枣5颗 用法:煮沸后代茶饮,每天不限次数 优势:玉米须被称为"龙须",利水渗湿效果一流,配上红枣护胃,适合轻度黄疸日常调理,我妈当年就用这个方子给我外甥退过生理性黄疸。
注意:一定要选没喷过农药的玉米须,煮之前多冲洗几遍。
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
- 辨证关键:湿热型(舌红苔黄)和寒湿型(舌淡苔白)用药完全相反,搞错了反而加重病情
- 剂量原则:小孩按体重减量,建议咨询中医师
- 饮食禁忌:忌油腻、辛辣、生冷,多吃薏米、冬瓜利尿食物
- 危险信号:如果出现高烧、呕吐、大便发白,立即停药就医
- 西药配合:重度黄疸该照蓝光还是得照,中药起辅助作用
真实案例分享
我朋友家宝宝出生第三天开始发黄,医生建议照蓝光,她妈妈坚持用玉米须煮水配合母乳喂养,每天擦身两次,到第七天黄疸值就降下来了,当然这得是生理性黄疸才行,病理性黄疸千万别耽误治疗。
还有个例子是邻居王叔,常年喝酒导致酒精性肝炎,全身黄得像橘子,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配合戒酒,两个月才慢慢好转,所以说中药见效慢,但调理根本。
预防黄疸的生活小窍门
- 新生儿多喂奶促排便,胎便排得越干净越好
- 大人定期吃些赤小豆薏米粥,特别是肝胆不好的人
- 保持作息规律,夜里11点前睡觉最养肝胆
- 适当晒太阳,背部朝阳晒15分钟(避开正午)
最后唠叨一句:中药退黄讲究君臣佐使,这些方子都是基础版,具体还得根据个人体质调整,就像同样的感冒药,风寒风热用法完全不同,建议大家先找中医把脉,再决定用哪个方子,收藏本文的时候别忘了转发给需要的亲友,说不定哪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