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被个新鲜事儿刷屏了——广东中药科技交易平台正式启动运营!这可不是普通的药材交易市场,而是全国首个聚焦中药领域"技术+产权"的综合性服务平台,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,看着家乡把中医药玩出新花样,真心觉得这事儿值得好好唠唠。
【老树发新芽】 广东人对中医药的感情不用多说,凉茶铺子满街都是,家家户户都认识几味祛湿汤料,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咱们省的中医药产业规模早就突破千亿,占全国市场份额超八分之一,可就像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的困境一样,手里攥着好方子却找不到变现门路,实验室里堆着专利却难落地,这种情况在中药圈特别普遍。
去年走访过罗浮山脚下的几家老字号,掌柜们普遍吐槽:年轻人不愿意学熬药,老师傅的手艺眼看要失传;研发部门好不容易改良个炮制工艺,可量产成本高得吓人,最扎心的是某位老中医,他研发的跌打损伤配方拿了专利,结果被外地药企白菜价买断,自己连批号都拿不下来。
这时候广东中药科技交易平台的出现就像及时雨,这个由政府搭台、市场化运作的"超级红娘",专门解决技术供需对接的老大难问题,平台上不仅能挂牌专利技术,还能评估药材种质资源,甚至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服务。
【平台到底怎么玩】 最近托关系打听了下内部玩法,发现确实有点东西,他们搞了个"技术超市",把全省高校、科研院所的中药专利技术像商品一样明码标价,中山中医院的某个复方制剂工艺标价80万,附带三年技术指导;广药集团的中药指纹图谱检测技术直接开放授权,最绝的是还能定制服务,企业可以发布需求,求提高三七皂苷提取效率的新技术",平台马上匹配相关科研团队。
药材种植户也能找到新出路,以前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石斛、陈皮,价格全看药贩子脸色,现在平台开通"道地药材溯源认证",给产品配上区块链身份证,听说德庆的何首乌种植基地刚拿到平台认证,采购价直接涨了三成,这可是实打实的增收。
最让人拍手叫好的是"共享实验室"服务,中小药企不用再砸钱买动辄千万的检测设备,花点服务费就能用中山大学的液质联用仪做成分分析,有家做凉茶的新创企业就是靠这个服务,三个月就拿到了完整的活性成分报告,融资额度翻了好几倍。
【钱景在哪】 据平台负责人透露,上线半年已经促成23项技术交易,金额破亿,其中最亮眼的是暨南大学某团队的中药雾化吸入技术,作价1200万转让给制药企业,这技术能把传统汤剂改成肺部吸入形式,新冠时期可是救了不少急。
现在平台上最抢手的竟是"古方现代化"服务,好几个百年老字号把压箱底的验方拿出来,找现代科技做剂型改良,比如把大蜜丸改成速溶颗粒,把汤药制成口崩片,既保留药效又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,有家做阿胶的企业就是靠这个服务,把客单价从两百多推到六百多。
【暗藏的门道】 不过行内人提醒,这里水也深,某次私下交流,有位投资人透露:平台上的技术估值差异特别大,有些高校成果实际转化率不到两成,建议企业要找那些有中试生产数据的项目,别光看专利证书,最好先小范围合作,再考虑买断。
还有个要注意的是药材质量标准,平台虽然提供检测服务,但不同企业的内控标准差异很大,就像同样是广藿香,出口级和药典标准在农药残留量上差着好几个数量级,建议中小商家要特别注明自己的质量等级,别到时候因为标准纠纷闹僵。
【未来可期】 听说省里正在酝酿配套政策,可能要搞"技术交易补贴",以后企业购买平台技术或许能享受税收优惠,高校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奖励比例也可能提高,更劲爆的是可能在粤港澳大湾区设分中心,把港澳地区的中成药注册优势和内地的研发实力结合起来。
站在岭南中草药馆门口,看着年轻人排队买即食化膏方,突然觉得老祖宗的东西真没丢,有了科技平台这个催化剂,说不定哪天就能把"君臣佐使"的理论装进智能胶囊,让五千年的中医药智慧焕发新生机,这波操作,我看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