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李家的黄芩又被九州通的卡车拉走了!"最近在辉县山区的中药种植基地,这样的消息总能引发村民们的热议,清晨五点的山路上,满载着党参、连翘的农用车排成长龙,收购站门口支起的"今日牌价"黑板前围满了人——这是属于辉县中药材的丰收时刻。
在南太行山麓的褶皱里,藏着中国中药材产业的活样本,这个豫北小城凭借八百里太行孕育的道地药材,正在上演一场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的完美邂逅,走进西平罗乡的万亩丹参田,56岁的药农张大哥蹲在地头,手指捻着刚挖出的根茎:"你看这丹参,皮糙肉厚,断面菊花心,这可是药厂最认的'太行丹参'。"他身后停着辆印有"同仁堂"字样的冷链车,工人们正忙着过秤装箱。
收购季的热闹从清明持续到霜降,在城关镇中药材交易市场,来自安徽、广东的客商操着各地方言穿梭在摊位间,经营着三代药铺的王掌柜展示着手机里的期货行情:"现在黄芩价格比上个月涨了三成,连翘更是一天一个价。"他指着墙角堆积如山的包装箱,"这些都是发往亳州、安国的,下午还有顺丰车来收急单。"
这场财富盛宴背后,是辉县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县农业局的老赵记得,上世纪90年代药农们还挑着竹篓走街串巷,"现在都是订单农业,年初就签好保底收购协议",在峪河镇的现代化育苗基地,智能温控大棚里培育着稀缺品种,技术员小林正在记录铁皮石斛的生长数据,"我们给药农提供种苗、技术指导,收获时按品级定价,最高级的黄精能卖到80块一斤"。
不过热闹之中也有隐忧,去年暴雨冲毁了不少山坡地,老药农们开始琢磨套种技术,在拍石头乡,村民把金银花种在核桃树下,"林下经济"既保水土又增收益,更年轻的创业者盯着电商平台,9后小陈的直播间里,摆着精致包装的"辉县四宝"礼盒,"现在城里人认准原产地,我们直接从地里发货,新鲜黄芪炖汤特别受欢迎"。
政府的扶持政策也在升级,去年建成的中药材产业园里,烘干机、切片机轰隆作响,质检员拿着快检设备抽查样品,分管农业的刘副县长算过一笔账:"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,带动3万多农户,平均亩收益是种玉米的5倍。"他指着园区沙盘上的物流规划图,"明年打通直达安国中药城的专线,冷链运输成本能降40%"。
夕阳西下,收购站的喧嚣渐渐平息,张大哥数着手里厚厚的一沓钞票,脸上皱纹舒展开来:"咱这山沟沟里的宝贝,终于找到了好婆家。"远处山风掠过,送来阵阵药香,八百里太行见证着,一颗颗草药正编织出乡村振兴的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