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说"草木有灵",咱们中药房里那些晒干的根茎叶花,哪个不是揣着半本上古神话?前两期讲完人参娃娃和灵芝仙子,今天再带您挖几棵带着仙气的草药,您可坐稳了,咱这趟要闯进《山海经》里的百草园。
铁皮石斛:悬崖上的"九死还魂草"
您见过从鬼门关抢人的仙草吗?浙西深山里藏着株"救命仙草",老药农都叫它"吊兰",相传明朝嘉靖年间,江南闹瘟疫,有个采药少年阿牛在悬崖缝里发现丛紫杆绿叶的怪草,当时村里棺材铺都要连夜加班,阿牛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,把草汁混着米汤给垂死的娘灌下去,您猜怎么着?原本烧得说胡话的老太太,当天就退了热,连着喝三天竟能下地干活!
这草后来被御医带回京城,嘉靖皇帝赐名"紫楹仙斛",您看它生长的德性——专挑峭壁石缝安家,根须像鹰爪似的抠着岩壁,老辈人说这草通人性,遇见命悬一线的好人就显灵,去年我们村王叔采药摔断腿,就是嚼了株野生石斛才撑到救援,不过您可别学他,现在国家把野生石斛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啦。
金银花:"鸳鸯夫妻"的相思债
要说最浪漫的中药,当属金银花,您瞧它一蒂双花,初开时雪白如银,隔夜转金黄似金,老中医说这是"阴阳相济"的妙处,可您知道这花儿的来历吗?
相传古时候有对苦命鸳鸯,男的叫金哥,女的叫银妹,地主强抢银妹那晚,两人相约跳崖,没想到崖底突然冒出棵藤蔓,金哥变的金花开在东枝,银妹化的银花长在西枝,更奇的是,这藤蔓专治瘟病,当年郑和下西洋,船队必带金银花防瘴气,您夏天煮绿豆汤时撒几朵,那清香里还带着八百年前的爱情故事呢。
茯苓:松根下的"长生不老药"
都说秦始皇派徐福找不死药,其实真正的仙药就在老家后山,您看茯苓这玩意儿多会挑地方——专找百年老松根抱团生长,古人叫它"四时神药",春天祛湿,夏天消暑,秋天润燥,冬天进补。
白居易当太守那会儿,天天拿茯苓霜当护肤品,苏东坡更绝,发明了"茯苓包子",不过最传奇的还是葛洪《神仙传》里那个樵夫,误食松根白块成地仙,走起路来健步如飞,现在云南深山还有"茯苓鸡"的吃法,把鲜茯苓喂土鸡,炖出来的汤甜得跟蜜似的。
何首乌:藤缠树的"月老红线"
您以为只有人才有月老牵红线?植物界也有恩爱夫妻!何首乌这名字就透着玄机——"夜交藤"可是正儿八经的夫妻名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里记着,有人看见两株藤蔓夜里自动缠绕,白天又分开,这哪是草木?分明是前世情人!
更玄乎的是头发乌黑的秘诀,相传唐朝有个姓何的老头,常年吃这种块根,活到130岁头发还乌黑油亮,您现在去中药店抓的制首乌,都是九蒸九晒的"太极高手",既能补肝肾,又能养精血,不过要真见效,得配上那个"夜交藤"熬汤泡脚,这才是天生一对。
艾草:端午门前的"碧玉剑"
要说最接地气的仙草,当属艾蒿,每年五月五,家家户户插艾条,这习俗从春秋战国传到现在,您知道为啥叫"艾"吗?《诗经》里说"彼采艾兮",这草能通天神,屈原在《离骚》里把艾和兰花并列,可见两千年前就是雅物。
最动人的要数"青艾治病"的传说,说是华佗某天采药摔伤腿,疼得直冒汗,忽然闻到股清苦香气,原来是只瘸腿老鹿在啃艾叶,华佗照着学,嚼艾叶敷伤口,居然止痛消肿,现在咱们艾灸用的艾绒,不就是传承这份千年温暖吗?
当归:岷山深处的"思乡草"
"当归"这名字听着就心酸,相传古代陇西有个青年戍边十年,老母亲托人捎来包裹,打开层层油纸包着支干枯的草根,军医认出是岷山当归,熬汤给士兵们喝,您别说,这苦中带甜的药汤,硬是治好了三百将士的水土不服,后来将士们凯旋时,老母亲早已过世,那支当归就成了永远的念想。
现在姑娘们说的"保温杯里泡当归",倒真应了古人的智慧,这伞状花序的药材,既能补血又能活血,就像游子归乡的路——走得再远,总有人盼着你回来。
黄连:和尚种出的"哑巴苦"
您尝过"哑巴吃黄连"的滋味吗?这味苦得让人皱眉的药材,背后藏着段禅缘,相传唐代有个云游和尚,在四川峨眉山脚搭茅棚修行,某日见溪边野草长得奇特,挖出根茎试药,苦得差点把胆汁吐出来,可就是这"苦入心肺"的黄连,治好了方圆百里的痢疾。
老药工说黄连"三年不成药",得像伺候祖宗似的种五年,您看它叶片油亮如碧玉,地下根却苦似黄泉,这恰似人生道理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