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总有人留言说"感觉身体沉甸甸的,舌头像裹了层毛毯",其实这些都是湿气缠身的表现,咱们老百姓常说的"湿气重",在中医里叫"内湿",就像梅雨季节屋里发霉长毛一样,人的身体也会被湿邪困住,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,老祖宗留下的祛湿药方到底该怎么用。
先学会判断自己是不是"湿人" 很多来找我看诊的朋友,十有八九都搞不清自己到底是热还是寒,其实看这几个地方就懂:早上起床手指发胀像馒头,小腿肚按下去凹陷久久不回弹,上厕所发现马桶总冲不干净,舌苔像铺了层白雪糕...这些信号都在告诉你:该给身体"除湿"了!
千年祛湿名方大盘点
-
健脾祛湿第一方:四神汤 这个方子在南方湿气重的地方传了几百年,主料就四样:茯苓、山药、莲子、芡实,上次去武当山采药时,道观里的师父还说这是"平民人参汤",做法特别简单,各抓20克煮水喝,每周喝三次,连喝一个月,整个人会清爽得像换了层皮肤。
-
水肿克星:五皮饮 专门对付那种喝水都会胖的体质,用冬瓜皮、西瓜皮、陈皮、生姜皮、茯苓皮各15克,记得去年邻居王婶子肿得连戒指都摘不下来,喝了一周这个方子,第二天就开始跑厕所排水,现在她逢人就说这比利尿剂还管用。
-
寒湿体质救星:平胃散加减 要是总觉得肚子里像揣了块冰砖,舌苔白得跟霜降似的,就得用苍术、厚朴、陈皮这三味药,我爷爷以前总在梅雨季煎这个喝,他说这比吃西药止泻片强百倍,既能暖胃又能把寒湿从根上拔出来。
厨房里的祛湿良药 别觉得中药都得苦兮兮地煎,咱们厨房就有现成的宝贝,比如炒薏米泡水,记住一定要炒到微黄,生薏米性寒反而伤脾,还有赤小豆煮汤,可别买错成红豆,细长的赤小豆才有利水功效,上周我妈蒸包子时就往馅里掺了茯苓粉,说是既能祛湿又不耽误解馋。
祛湿误区千万别踩 好多人听说艾灸能祛湿,天天把自己烤得满背通红,结果湿气没去掉反倒上火便秘,还有人疯狂喝绿豆汤,不知道生绿豆寒性太重,越喝脾胃越虚,最离谱的是学年轻人刮痧,搞得后背紫一块红一块,其实是把气血都刮乱了。
生活细节才是祛湿关键 光吃药不改变生活习惯等于白搭,建议每天踮脚走路十分钟,这个动作能震动膀胱经帮助排湿,睡觉前一定热水泡脚,水温要烫得能忍受但不会烫伤的程度,梅雨季节记得关窗,别让外湿引动内湿,就像晒被子赶上下雨天,越晒越潮。
上个月有个姑娘来诊所,满脸痘痘还带着口臭,一看就是湿热纠缠,给她开了改良版的三仁汤,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加上荷叶,才喝了五天就反馈说"终于不觉得身上裹着保鲜膜了",所以说对症下方真的很重要,但更需要坚持调理。
现在市面上各种祛湿茶、足贴满天飞,但真正有用的还是老祖宗留下的方子,不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建议先用半个月试试效果,要是喝完反而拉肚子或者口干舌燥,可能就是药方不适合,这时候就要找专业大夫调整配伍了,毕竟咱们祛湿是为了健康,不能伤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