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山中药材收购商的生死局,药价狂跌,有人转行,有人逆势抄底

一归堂 2025-05-04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"老张,今年玉竹收吗?"
"收个屁!三块钱一斤,还不够油钱!"
在唐山玉田县中药材批发市场,这样的对话已经重复了整整三个月,曾经靠倒腾中药材年入百万的张老板,如今蹲在市场门口啃烧饼,手机屏幕上满是"药材滞销"的红字弹窗,这个华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,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。

唐山药商的黄金时代

唐山人做中药材生意,得从祖辈算起,乐亭、迁安、玉田这些地方,谁家没几个亲戚在安国、亳州跑药市?靠着京津冀的区位优势,唐山药商愣是闯出条"北药南运"的财路,最风光那几年,玉竹、丹参、苍术论吨收,货车排队到国道上,银行柜台成捆的现金摞得比药垛还高。

"十年前我蹬三轮收知母,现在开上冷链车了。"52岁的王建军摩挲着方向盘,后视镜里倒映着空荡荡的仓库,他的冷库能存两百吨药材,此刻却像巨型冰柜藏着堆烂菜——去年收的黄芩,价格从28块跌到6块,再不出手就要烂成柴火。

崩盘的药价与消失的暴利

2023年春天,河北药农集体遭遇"滑铁卢",玉竹从二十块跌到三块,防风从十五块跳水到五块,连向来稳赚的黄芪都跌破成本价,在安国药交会上,唐山来的收购商们缩在角落抽烟,听着安徽商人炫耀"产地直发"的新玩法。

"以前我们就是二道贩子,现在连二道都算不上!"做了二十年党参生意的老李掏出手机,某音直播间里,甘肃药农正对着镜头吆喝:"自家地里挖的当归,包邮到家!"他苦笑着划掉页面:"产地直播+快递包邮,我们这些中间商全成多余环节了。"

更致命的是产能过剩,以玉竹为例,唐山周边县市种植面积三年暴涨400%,药农跟风种出的"金疙瘩"全砸手里,冷库租金每天烧着钱,银行贷款利滚利,不少药商开始连夜卖车抵债。

生死关头的突围战

但总有人能在绝境里嗅到商机,35岁的赵明放弃药材生意,转头做起"代加工"——把药农的初级农产品深加工成中药饮片。"现在药农求着我给你加工,加工费比卖原药材赚得多。"他指着流水线上的包装机,成箱的精致饮片将直接送入连锁药店。

另一拨年轻人盯上了"定制化",95后小王在电商平台开"养生配方包"店铺,把唐山产的山楂、金银花搭配成减肥茶、安神汤,一盒卖到上百元。"消费者要的不是药材,是解决方案。"他的仓库里,打包用的丝带都比传统麻袋讲究。

最狠的还是那些"抄底侠",当所有人都在抛售时,做进出口贸易的陈总悄悄吃进两千吨板蓝根。"日韩东南亚的中药需求在回暖,现在囤货就等行情反转。"他说这话时,身后冷库温度计显示-18℃,像极了这场行业寒冬的温度。

唐山药商的江湖新规则

如今的中药材市场,早已不是"胆大敢囤"就能发财的年代,在玉田县最大的药材交易中心,电子屏滚动着全国实时药价,年轻药商们盯着手机里的期货指数,讨论着"跨境電商""供应链金融"这些新词儿。

60岁的老周最近迷上了短视频,天天举着手机拍自家仓库:"家人们看看这车前草,纯野生的啊!"儿子在旁边急得跺脚:"爸你倒是加个购物车啊!"老一辈药商正在笨拙地学习新玩法,而年轻人已经开始用大数据分析药价波动。

行业洗牌仍在继续,有人改行卖烧烤,有人转做物流运输,但更多的唐山药商选择"蛰伏"——他们知道,中药材这东西,涨涨跌跌本就是周期轮回,就像仓库里那些风干的药材,熬过寒冬,终有化作药汤的那天。


后记
离开唐山那天,正赶上今冬第一场雪,药材市场门口的大槐树挂满冰凌,像极了药商们紧绷的神经,老张最终还是把货车卖了,不过没离开行业——他现在给电商当"寻货专员",专门跑乡下收土特产。"这行啊,变着法儿还能活。"他踩灭烟头,转身走向漫天风雪,背影渐渐模糊成中药材市场百年兴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