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去山里采风,遇见个采药的老伯背着竹篓往山下走,我瞅见篓里红褐色的果子挺新鲜,随口问了句"这是啥宝贝",老伯神秘一笑:"小姑娘,这可是咱们祖辈传下来的'仙果',古时候贡给皇上的补品!"后来才知道,这不起眼的小果子就是中药里的山英肉。
要说这山英肉啊,可是大有来头,它学名叫山茱萸,在江浙一带的深山老林里长得最好,每年春末夏初,经验丰富的采药人会踩着露水进山,专挑那些表皮饱满、带着白霜的果子,老行家说,这时候的山英肉药效最足,晒干后能存三年不坏。
我奶奶就有个宝贝陶罐,里面存着发黄的山英肉干,小时候体虚总感冒,她就用这些皱巴巴的果子给我煮甜汤,记得那汤头带着股独特的焦糖香,喝下去浑身暖乎乎的,现在才明白,老人家早就把养生智慧藏在了这碗汤里。
现在的中药房老板常念叨:"年轻人只知道枸杞当归,却不懂这山里藏着的金疙瘩。"其实山英肉的本事可大了去了,它能把"漏气"的身子骨给补回来——中医说的"收敛固脱",说白了就是给虚浮的元气扎紧篱笆,那些容易半夜盗汗、手脚冰凉的朋友,多半都是这道篱笆出了窟窿。
去年邻居王婶更年期闹得厉害,整夜睡不着觉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山英肉,配着酸枣仁、五味子,才喝了半个月,她就乐呵呵地说:"现在终于能睡个囫囵觉了!"这不就是给躁动的心神盖上层安抚毯么?
说到吃法,可别以为只能煎药,我老家有个偏方,用山英肉泡黄酒,密封三个月后每天喝一小盅,村里七十岁的老木匠喝了二十年,现在还能扛着木头满山跑,当然咱普通人家更常用的是炖汤——鸡汤里丢几颗,整个汤都染上了淡淡的药香,喝着既不上火又解乏。
不过要说清楚,这山英肉虽好,可不是人人都适合,好比钥匙对一把锁,它最适合那些"虚不受补"的体质,要是本来火气就旺的年轻人,吃了反倒容易流鼻血,就像我表弟有次偷喝爷爷的药酒,结果脸上爆痘,吓得再也不敢碰了。
现在市面上的山英肉质量参差不齐,正宗的应该是皮厚肉糯,晒干后保留着自然的褶皱,有些不良商家会用硫磺熏,颜色过分鲜艳的千万要当心,老采药人教了个窍门:真货放在嘴里嚼,先是微苦,接着回甘,最后喉咙眼会泛起清凉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,很多健身达人开始用山英肉煮水当运动饮料,他们看中的是里面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特别是大量出汗后,喝这个比功能饮料划算多了,不过中医角度说,运动后阳气外泄,这时候喝反而能锁住精气神。
说到底,山英肉就像个低调的守护者,它不像人参那样大补,也不似虫草那般金贵,却能在细水长流中调养身心,下次去山区玩,不妨带点回家,洗净晒干后装在玻璃瓶里,看着这些承载着山林气息的小果子,或许能想起古人"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