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门诊来了个捂着肚子直不起腰的年轻人,一问才知道是急性细菌性痢疾发作,这让我想起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纠结:到底是该吃抗生素挂盐水,还是试试中医调理?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,细菌性痢疾看中医到底行不行、怎么治、要注意啥。
先说结论:中医绝对是把好手,但得分阶段使招儿
细菌性痢疾在中医里叫“痢疾”,属于“肠澼”“滞下”范畴,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发现这种病跟饮食不洁、外感时邪有关,特别是夏秋之交最易高发,现在人总以为中医见效慢,其实对付初发的细菌性痢疾,只要辨证准了,起效速度一点不输西药,关键就在于抓住“通因通用”这个核心原则——看着拉肚子很厉害,反而要用大黄这类泻下药帮着排出肠道毒素,这就是中医特有的逆向思维。
看看你属于哪种类型,对症下药才有戏
临床最常见的有三种证型:①湿热痢占八成以上,典型表现就是拉脓血便、肛门灼热、口渴想喝冷水;②寒湿痢多见于体质偏虚的人,大便清稀带泡沫,肚子怕冷喜暖;③疫毒痢来势汹汹,高烧昏迷说胡话,这种情况必须立即送急诊,这里重点说说前两种的日常处理。
如果是湿热痢(多数急性期患者),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加减特别对症,药房抓药时注意看配方:葛根升阳止泻,黄芩黄连清热燥湿,炙甘草调和诸药,有些老中医还会加马齿苋30克、白头翁15克,这两味药现代研究证实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,煎药方法也有讲究,头煎大火煮沸转小火20分钟,二煎15分钟,两次药液混合分三次温服,服药后可能会多跑几趟厕所,这正是给邪气出路的好现象。
碰到寒湿痢就不能照搬上面的方子了,这类患者往往手脚冰凉,舌苔白腻,这时候该用胃苓汤合平胃散加减,肉桂粉冲服是个妙招,每次1-2克就能温暖脾胃,记得叮嘱患者别吃水果沙拉这些寒凉东西,改喝生姜红糖水温中散寒。
这些特色疗法藏着大学问
除了喝苦药汤,中医还有很多独门绝技,针灸取穴很有讲究:天枢穴(肚脐旁2寸)专管肠胃毛病,足三里强健脾胃,上巨虚调理大肠功能,急性期每天扎一次,留针20分钟,很多患者当场就觉得肚子舒服多了,艾灸更适合慢性反复发作的患者,隔姜灸神阙穴(肚脐眼),每次九壮,每周三次,坚持一个月能把顽固的老病灶慢慢化掉。
说到外治法,灌肠疗法不得不提,用金银花30克、蒲公英20克浓煎取汁100ml,温度降到38℃左右做保留灌肠,这个方法特别适合儿童患者,既能直达病灶,又不用强迫孩子喝苦药,我家小区王阿姨的小孙子去年得痢疾,就是靠这个办法三天就控制住了。
饮食禁忌比吃药更重要
得了痢疾千万要管住嘴!牛奶豆浆这些产气食物坚决不能碰,粗纤维多的芹菜韭菜也得忌口,推荐喝焦米粥:大米炒至焦黄再加水煮烂,既有吸附毒素的作用,又能养护肠黏膜,蒸苹果也是个宝,带皮切块上锅蒸熟,果胶成分能帮助收敛止泻,恢复期可以吃点山药芡实粥,健脾益气的效果杠杠的。
有个细节很多人忽略:喝水也要讲究,淡盐水最好,既能补充电解质,又不会刺激肠道,那些网红奶茶、冰镇饮料趁早戒掉,不然前功尽弃,我见过好几个年轻人好不容易止住泻,结果贪凉喝了瓶冰可乐,当天夜里又抱着马桶折腾半宿。
什么时候该看西医?中西医怎么配合?
虽然中医有很多办法,但出现以下情况必须马上去急诊:①持续高烧超过39℃;②意识模糊说胡话;③尿量明显减少(6小时没小便);④便血呈暗红色果酱样,这些征兆提示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巨结肠,需要立即静脉补液、抗感染治疗。
对于普通患者,建议采取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的策略,急性期先用西药控制感染,同时服用中药减轻副作用,比如有些人吃诺氟沙星会出现恶心呕吐,配合陈皮竹茹汤就能缓解胃肠道反应,等症状稳定进入恢复期,再用参苓白术散调理体质,防止转为慢性迁延性痢疾。
预防才是硬道理
中医讲究“未病先防”,预防痢疾有三道防线:①饮食卫生关,生熟案板分开用,海鲜肉类彻底煮熟;②情志调节关,压力大时脾胃功能下降,容易受外邪侵袭;③增强体质关,平时多按揉足三里、脾俞穴,每周喝两次四神汤(茯苓、山药、莲子、芡实各20克)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要相信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,中医治疗痢疾就像园丁修剪花草,不是简单粗暴地砍掉病枝,而是帮助植株恢复生机,当然也不是排斥现代医学,两者就像左右手配合,该出手时就出手,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,不妨先做个粪便培养明确病因,然后带着检查结果找靠谱的中医师辨证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