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几年,中药材市场就像开了挂的直播间,总有几个"网红选手"稳坐销量榜前列,老张在亳州药材市场干了二十年批发,他跟我说现在进货最稳当的还是那几款"老面孔",不过新冒头的黑马也不少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到底哪些中药材才是市场上的常胜将军。
【千年老字号依然坚挺】 要说市场常青树,人参、枸杞、黄芪这三位"中药三剑客"必须拥有姓名,吉林老张家的林下参今年又卖出天价,这种五年以上的野山参在拍卖行能拍出一辆宝马的钱,不过普通人更熟悉的是园参,现在韩国代购都在偷偷囤红参精华,说国内养生群体把韩国产线都买空了。
枸杞的故事更传奇,宁夏中宁的枸杞田边现在停满外地牌照豪车,有个浙江老板直接包了两百亩地搞有机种植,就图那身"红宝石"能卖上价,现在年轻人拿枸杞泡水就像喝奶茶,某宝数据显示90后买走枸杞总量的35%,包装上还印着"朋克养生"的slogan。
黄芪作为"补气王者",疫情期间直接被抢断货,我记得去年这时候,亳州市场的黄芪饮片价格三天涨了两成,药厂采购员开着卡车在市场里抢货,现在药店里精装黄芪礼盒卖得特别好,过年过节走亲戚比烟酒还受欢迎。
【新晋顶流的逆袭之路】 别以为老品种才能火,连翘这两年硬是靠"抗疫概念"杀进前三强,河北安国的连翘商户跟我透露,他们村现在见面不问收成问库存,去年流感季,连翘价格从每公斤40元飙到85元,关键是还不愁卖,药企采购经理说现在做感冒药不敢用替代药材,配方里必须有连翘才正宗。
白芍的故事更有意思,这个曾经的"冷门选手"靠着美容市场翻身,安徽亳州的白芍基地现在接满化妆品公司的订单,某国货护肤品牌推出的白芍面膜,双十一预售就卖了20万盒,老药农们发现,种白芍比种蔬菜划算多了,亩产收益能翻三倍。
【藏在深山里的金疙瘩】 川贝母绝对是中药材里的"爱马仕",松潘县的藏民挖到野生川贝就像捡到金块,现在人工种植虽然成功了,但品质最好的"松贝"依然要靠高原雪水滋养,有意思的是,川贝粉在电商平台卖得比整颗还贵,商家都说年轻人喜欢买回去冲水喝,说是"润肺神器"。
重楼的暴富传说一直在云南流传,这种长得像海螺的药材,因为抗癌药物研发突然成了香饽饽,我有朋友在文山州承包荒山种重楼,头两年愁没人收,第三年药厂找上门直接包圆,价格从每公斤80元跳到260元,现在当地结婚彩礼都要看家里种了几亩重楼。
【市场背后的财富密码】 其实这些爆款都有共同套路:要么有国家政策加持,比如纳入新冠防治方案;要么是搭上大健康顺风车,像枸杞黄芪这种"药食同源"的;还有的是沾了科技的光,比如重楼提取技术突破,最聪明的商家是玩"组合拳",把传统药材包装成潮品,像即食阿胶糕、人参能量棒,价格翻几倍照样卖疯。
不过这行也有坑,去年有人跟风种板蓝根血本无归,老行家提醒:跟风不如蹲点,盯着医院药房的采购单比看期货准,现在中药材市场流行"三看"原则——看政策、看气候、看国际行情,毕竟澳洲火灾能让金银花涨价,日本汉方药企下单能捧红苍术。
站在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的二楼往下看,满载货物的卡车仍然排着长队,这个年交易额超千亿的市场里,永远有人为"下一个爆款"赌上身家,但老行家们都明白,真正的赢家不是追风口的,而是那些把品质熬成招牌的,就像同仁堂门口那副对联写的:"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再贵绝不敢减物力",这话放在今天依然金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