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当归怎么卖?""这秦艽是祁山采的吗?"每天清晨,安国市观音堂这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,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总在安国杰中药材行的雕花木门前响起,这家从光绪年间传下来的老药铺,如今已是第三代传人坐镇,却依然保持着当年"前店后坊"的老规矩。
【百年招牌背后的门道】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老旧木门,迎面扑来的不是想象中的药香,而是混合着干花与陈皮的独特气息,正对门的紫檀柜台上,整整齐齐码着琥珀色的蜂蜡罐子,阳光透过窗棂打在铜秤上,照出"安国杰"三个鎏金小字,68岁的掌柜老周正弯腰整理着抽屉,每个格子都用毛笔写着药材名,蝉蜕、路路通、急性子......这些带着江湖气的别名,老街坊们都懂。
"咱家祖上给御医馆供过药",老周边包着党参边说,玻璃柜里摆着块褪色的木牌,上面刻着"光绪二十三年立",别家药店多用塑料盒装药材,这里却坚持用粗棉纸包成四角包,再用红绳系着,最后盖上方方正正的朱砂印,有次隔壁药材店失火,他家抢救出来的百年老账本,墨迹都被熏黑了,愣是没烧穿那发黄的宣纸。
【辨药如识人的绝活】 下午三点正是晒药时辰,后院竹匾里摊着的三七像撒开的围棋子,学徒小王跟着师傅学辨药,老周抓起把枸杞往青石板上一撒:"瞧见没?这颗颗都穿着'白裙边',这才是正经宁夏货。"说着突然变戏法似的掏出个放大镜:"看这白芷的断面,像不像层层叠的千层酥?"
有回海关查获批走私砂仁,还特意请老周去当"闻香师",他闭着眼捏起粒胡椒,突然睁眼笑道:"这是缅甸来的野山椒,咱安国产的应该带着露水甜。"后来海关人员说,他鼻子比仪器还灵,连药材产地海拔都能闻出来。
【老药铺的新玩法】 别看店面古色古香,后院却藏着间现代化实验室,第三代传人周晓雨刚从中医药大学回来,正捣鼓着把黄芪多糖提取技术,她手机里存着全国各地合作药农的联系方式,春天要去内蒙看甘草,秋天得飞云南收重楼,最近还搞起了直播,镜头前老周演示用铡刀切药,刀光闪处,杜仲片薄得像书签。
最绝的是他们开发的"节气养生包",清明前的艾草配桑叶,立夏时栀子搭淡竹叶,有位北京来的白领连续三年订制,说喝了他们家配的酸梅汤,再也不犯季节性过敏,现在快递单上常写着"加急!要赶在三伏天前收到三伏贴"。
【巷子里的百态人生】 每天晌午,总有个蹬三轮的大爷来送蝉蜕,车斗里堆着的知了壳还带着树汁,都是他从城西树林现捡的。"周掌柜给的价钱公道",他粗糙的手指捏着烟袋,"比药贩子收的高两成",后院晾药的竹竿上,常挂着帮孤寡老人代煎的中药,砂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药香混着炊烟飘出院墙。
前年发大水,老周开着面包车去山区收药,回来时车斗里塞满了被水泡过的党参。"这些不能入药,但能当饲料",他连夜联系养鸡场,硬是把损失降到最低,现在药柜最下层总备着急救用的止血散,说是"给附近工地兄弟备着的"。
暮色渐浓时,老街的灯笼次第亮起,安国杰中药材行的木门虚掩着,柜台上留着盏黄铜罩灯,风铃响动,又有人来取预定的膏方,在这个满街都是连锁药房的年代,这家老药铺就像味引子,让整条街的中药香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