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今年黄精挖了几亩?""还是托收购站的福,家里三亩黄精全卖给他们了,比去年多挣两万块!"在靖州县中药材种植基地,药农老张擦着额头的汗,指着不远处挂着"怀化市靖州中药材收购站"招牌的院落,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,这座让药农念叨的收购站,正悄然改变着湘西边城的发展轨迹。
藏在深山里的"药材集散地"
清晨五点,收购站门口就排起了长龙,三轮车斗里堆着刚挖出的黄精、玉竹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药香,站长李国华边核对单据边招呼:"老规矩,先验品级!"他抓起把黄精仔细端详,"今年品质比去年强,每斤加价5毛。"
这处占地2000平的院落可不简单,东头是现代化分拣车间,传送带上滚动着经过清洗、切片、烘干的药材;西头仓库码着整箱待发货物,叉车穿梭其间,最热闹的要数前院交易区,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类药材的收购价格,像股票大盘般牵动人心。
"以前卖药材像打游击,现在有了固定靠山。"做了二十年药材贩子的王德贵感触最深,他指着墙上"今日牌价"说:"你看黄精统货8.5元/斤,选装12元,价格透明还比外地高10%。"如今他不仅自己种药材,还带着十几个老乡搞合作社。
药农口袋里的"安心丸"
在靖州,"怀化市靖州中药材收购站"的名号就是活广告,65岁的刘阿婆揣着布包来卖自家种的金银花,验收员小周熟练地扒拉花瓣:"婶子,您这花有点潮,得扣点水分钱。"刘阿婆却不恼:"扣得明白,总比之前被二道贩子压价强。"
站里有个"土专家"团队,专帮药农解决技术难题,技术员小陈翻出手机照片:"上个月去铺口乡,发现老吴家的黄精叶子发黄,挖开一看是根腐病,我们现场教他轮作套种,现在新苗长得带劲。"这样的田间课堂每月都有,药农们戏称"听课比打麻将还积极"。
最让药农安心的是"保底收购"承诺,去年黄精市场价暴跌,收购站仍按合同价照收不误,种植大户杨老板竖起大拇指:"就跟买了保险似的,睡觉都踏实。"如今站里签约农户超3000户,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。
产业链上的"七十二变"
别以为收购站只是收收药材那么简单,后院的深加工车间里,烘干机轰鸣声中,黄精正经历"九蒸九晒"的蜕变,技术总监赵工揭开蒸汽锅:"这是古法炮制,一斤鲜黄精才能出三两成品,市面上卖到上百元。"
电商直播间里,主播小雨对着镜头展示"靖州四宝":"家人们看这黄精卷,天然无硫熏,炖汤放两片......"屏幕上订单刷刷跳动,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000万,冷链物流车每天往全国各地发货。
最让年轻人兴奋的是科研合作,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带着学生常驻站里,实验室里摆满培养皿,教授举着株变异黄精苗:"这种高皂苷含量的新品种,明年就能推广种植。"
乡村振兴的"本草密码"
傍晚时分,收购站二楼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,李国华盯着电脑屏幕,上面跳动着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行情数据。"明天黄连价格可能要涨,得赶紧调车去重庆。"他抓起电话开始调度,窗外的药材交易区渐渐安静下来。
这个2018年才建成的收购站,如今已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,更让人惊喜的是,站里专门辟出区域帮扶贫困户——免费提供种子、技术指导,收获时按市场价上浮15%收购,大堡子镇的聋哑药农老刘,靠着在站里务工加上卖药材,去年盖起了新房。
夜幕降临,装卸工开始往挂车装货,车灯照亮墙上的铜牌:"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",这批载满黄精、茯苓的货车,将驶向广州、上海的制药厂,而更多靖州药农,正跟着收购站的节奏,在青山绿水间书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