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到换季或者紧张时刻,腋下、额头总是冒冷汗?明明温度适中却大汗淋漓?这种尴尬情况很多人都遇到过,其实咱们老祖宗的中药箱里藏着不少止汗妙方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味专治"水龙头体质"的中药材。
自汗盗汗要先分清体质 在中医看来,异常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,白天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的是自汗,多因气虚不固;晚上睡觉浑身冒汗、醒后即止的是盗汗,常与阴虚火旺有关,就像浇花要先看土壤,止汗前也要先辨明体质。
五味中药堪称"天然吸油纸"
-
麻黄根:专克多汗症的千年古方 这味药光听名字就带着止汗使命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它"最能行周身之毛孔",现代研究发现,麻黄根含有麻黄碱成分,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多余汗液,药店买的麻黄根粉,每天早晚冲水喝,连喝三天就能感觉腋下黏腻感减轻。
-
浮小麦:主妇都知道的厨房止汗剂 麦子入水轻浮的那些颗粒别丢掉!这味药既能补心气又能敛虚汗,做法特别简单:抓一把浮小麦煮水,加红糖调味,特别适合产后妈妈和更年期女性,记得要选表面干爽带灰尘的,发霉的千万别用。
-
煅牡蛎:来自大海的天然收敛剂 海鲜市场里的生蚝壳经过煅制就成了良药,牡蛎壳富含碳酸钙,能像石灰墙一样封住体表毛孔,中药房买的煅牡蛎要打成粉,混合少量粳米粉,睡前敷在脚心涌泉穴,再用纱布固定,第二天揭开会发现粉末结块,这就是帮你吸走了体内湿气。
经典止汗方剂这样配 单味药效果不够?这几个千年名方可以试试:
- 玉屏风散:黄芪+白术+防风,专门对付怕风易感冒的自汗体质
- 当归六黄汤:当归+生地黄+熟地黄+黄芩+黄连+黄柏+黄芪,针对夜间盗汗
- 龙骨牡蛎散:等量龙骨和牡蛎研磨,用荷叶汤送服,应对手足多汗
这些止汗误区要避开 很多人以为花椒水泡脚、生姜擦腋下能止汗,其实这些刺激性方法反而会扩张毛孔,还有人长期靠西药抗胆碱类药物抑制汗腺,结果导致口干便秘,突然头晕伴随暴汗、某一部位持续出汗不止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生活小窍门辅助止汗 药物调理期间,不妨试试这些土方法:
- 掌心出汗握糙米:没事时抓把糙米揉搓手掌,米粒的棱角能按摩劳宫穴
- 脚汗多撒绿茶粉:穿鞋前在趾缝撒茶叶末,吸湿又除臭
- 应急用玉米淀粉:比爽身粉更安全,扑在腋窝能瞬间干爽
最后提醒:中药止汗讲究标本兼治,通常需要连续调理2-3个疗程(每个疗程7-10天),如果是突然出现的异常出汗,或者伴有心慌、消瘦等症状,建议先去医院做甲状腺功能、血糖检测,毕竟再好的中药,也比不上专业医生的诊断靠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