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冬葵子又叫天葵子吗?揭开同名药材的真相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医生,这冬葵子和天葵子是不是同一种药?"老街坊王叔攥着两张方子冲进诊所,手里捏着的药包还在簌簌掉渣,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上个月在中药材市场撞见的趣事——两个摊主为"天葵子"该标价几何争得面红耳赤,一个说是稀缺野生货,另一个咬定是常见家种品种,这场乌龙背后,恰恰藏着中医药名实之辨的大学问。

从《千金方》说起的药物改名史

翻看唐代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会发现古人用药名头比现在讲究得多,书里记载的"冬葵子"专指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,这种带着清香的灰褐色颗粒,在长安城鼎盛时期可是达官贵人消渴润肠的常备良药,而"天葵子"的名号首次现身,要等到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收录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块根,两者相隔着整整六个甲子。

现代药房的药师最懂这套命名规则里的门道,前年给外婆调理便秘时,抓药师傅特意把冬葵子单独包成小纸包:"这是要现炒现用的,和您之前买的天葵子不是一回事。"当时还纳闷怎么颜色深浅差这么多,后来才知道冬葵子经清炒后会泛油光,而天葵子切片始终带着蜡质断面。

药典里的身份证明

2020版《中国药典》像给中药材办身份证似的严格规范:冬葵子来源只有 Malva verticillata L. 这一种,主产江苏、浙江,含脂肪油和氨基酸;天葵子则特指 Semiaquilegia adoxoides (DC.) Makino 的块根,川陕地带多见,含生物碱和内酯成分,去年陪师哥采药,在秦岭深处见过天葵开着鸽子般的白花,根部却像迷你人参,与冬葵纤弱的身板大相径庭。

有意思的是民间偏方里的混用现象,邻村张婶总念叨"天葵子炖肉治瘰疬",其实她采的是野冬葵,这种以讹传讹倒应验了"大黄疗疾无功,当归补血无效"的老话——药材不对证,神仙难救命,就像去年急诊科收治的食物中毒患者,家属拿天葵子当解毒草药煎服,结果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。

药房柜台前的生死时速

在同仁堂实习那年,印象最深的是某夜急诊电话,值班师傅抓着药方反复核对:"冬葵子15克......确定不是天葵子?"原来大夫龙飞凤舞的字迹让抓药员犯了嘀咕,最后证实真是冬葵子,但这场虚惊暴露出关键问题:两味药虽都称"子",药性却南辕北辙,冬葵子甘寒滑利,专攻肠燥便秘;天葵子苦辛寒,主攻清热解毒,错用半钱就可能闹出人命。

老药师教过个笨办法:冬葵子放嘴里慢慢嚼,先是坚果香,接着泛起油润感;天葵子含片须臾就麻舌头,像吃了生山药皮,去年在药材市场遇见个东北客商,捧着所谓"天葵子"求鉴定,结果尝出满口葵花籽香,原来是把油葵籽掺进了药堆。

古方今用的智慧取舍

敦煌遗书里的泻下方常用冬葵子配火麻仁,这个经典搭配在当代依然受宠,但若换成天葵子,轻则腹痛腹泻,重则损伤津液,笔者亲历某美容院推出"古法排毒茶",把两者混搭使用,喝出三个顾客进医院,中医讲究"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",就像小提琴和二胡不能凑交响乐,药物配伍也讲究基因匹配。

倒是发现个有趣现象:南方潮湿地区常有"天葵子"的土名乱象,在桂林药材市场,商贩管积雪草叫小天葵,把葡萄藤上的乌蔹莓喊做野天葵,这些民间俗称就像方言,听着亲切却容易误事,建议购药时牢记三看法则:看拉丁名、看产地标签、看炮制方法。

站在中药房的百眼柜前,望着抽屉里整齐码放的药材,突然想起祖父的教诲:"医者父母心,用药如用兵。"冬葵子与天葵子这场千年误会,恰似中医药传承路上的警钟,下次再遇王叔这样的困惑,不妨带他看看《唐本草》影印本,摸摸炒过的冬葵子,嗅嗅天葵子的断面——有些真相,藏在触觉与嗅觉的记忆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