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,藏着一群默默耕耘的"药材匠人",他们背着竹篓进山采药,守着土灶炮制药材,用双手延续着千年药香,我们走进宣城古泉镇,看看这里的中药材加工户如何用传统手艺对接现代需求,在深山里闯出一条致富路。
藏在云雾里的药材江湖
清晨五点的古泉镇还裹着薄雾,王德顺家的院子里已经铺满了新鲜采挖的黄精,这位62岁的老药农蹲在竹筐前,手指翻飞间就能剔出带着泥巴的病根。"黄精要选鸡爪形的,根须像梳子齿一样密实才算上品。"他边说边把分级好的药材倒进蒸笼,柴火灶台腾起的热气熏得他额头沁汗。
这样的场景在古泉镇并不罕见,这个皖南小镇坐落在九华山余脉,终年温润的气候和富含矿物质的红壤,滋养着黄精、白芨、重楼等道地药材,镇上300多户加工户像散落山间的珍珠,每家都有本"药材经"。
老张家的晒药场最是壮观,上百个竹匾层层叠叠,玄参铺成紫色海洋,太子参泛着金黄。"别小看这晒场,角度要朝南偏15度,每天翻三次,阴天要盖纱布,雨前得抢收。"老张指着墙上的手绘图解释,这些经验都是祖辈用雨水和日头换来的。
土灶台上的生存智慧
走进周家药坊,三口大铁锅并排架在土灶上,分别是"煮、蒸、燀"专用,周师傅抓起把杜仲皮扔进沸水锅:"树皮类药材要抽丝剥茧,煮到用筷子能戳透才算到位。"他边说边用竹筷搅动,锅里翻腾的药材像跳着古老的舞蹈。
这些看似粗犷的土法炮制,实则暗藏精细门道,比如九蒸九晒的黄精,每次蒸制要精确控制柴火大小,晾晒时得避开午时烈日;切制饮片讲究"刀过三分力",厚薄均匀才能保证药效释放,老师傅们手掌的老茧就是最好的"游标卡尺"。
在李记药铺的仓库里,整齐码放着标注年份的木箱。"陈皮要存三年,半夏得腌一伏",李老板掀开陶缸,浓郁药香扑面而来,这种靠时间打磨的"慢功夫",让古泉药材在市场上有了辨识度。
新老碰撞中的突围战
当无人机掠过山脊,投下装载鲜石斛的竹篮时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在发生,80后返乡青年陈明带着手机进山,直播镜头里,他熟练地演示如何用山泉水清洗七叶一枝花:"家人们看好了,这就是早上六点刚挖的野生货!"
古镇东头的电商产业园里,打包声此起彼伏,赵大姐把真空包装的黄精茶塞进泡沫箱,快递单上写着"发往深圳",她笑着算账:"以前等药贩来收,现在网上订单占七成,端午那波艾草包卖了八千单!"
不过变革并非一帆风顺,老王家的烘干机就经历过"水土不服",温度控制不好导致药材焦化,后来请来省农科院专家调试,才让传统炮制技艺与现代设备找到平衡点,现在他家的黄精制品既保留古法风味,又通过了GMP认证。
山里长出的产业链
古泉人的精明不止于种药卖药,张家父子开发出黄精酒、药膳包,把药材变成伴手礼;刘婶牵头成立妇女合作社,专门承接药材初加工;村集体建起冷库和共享车间,小散户也能接大额订单。
最热闹要数每年霜降后的药材集市,周边药商开着卡车进山,交易大棚里摆满贴着二维码的药材,老郑家的重楼摆出有机认证证书,价格比普通货高出两成,他说:"现在客户既要疗效,也要故事,咱得把山歌唱进检测报告里。"
当地政府也在推波助澜,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覆盖种植保险、技能培训、电商补贴,镇上新建的中药材博物馆里,VR设备能模拟炮制全过程,研学团队来了一拨又一拨。
守艺人的新课题
夜幕降临时,古泉镇飘起炊烟,空气中仍浮动着若有若无的药香,但这份香气背后的隐忧,加工户们心里清楚。
"野生石斛越来越难采,人工种植成本高""年轻人不愿学炮制手艺""市场价格波动像过山车"......在镇文化站的座谈会上,老中青三代人各抒己见,有人提议建种质资源库,有人谋划开发药材观光园,还有人在研究区块链溯源系统。
月光爬上晾药架,照见周师傅正在教孙子辨认药材,老花镜下的眼睛格外认真:"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。"这句古训,或许正是古泉中药材加工户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