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常说"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砍了当柴烧",这句顺口溜道出了中药材采收的精髓,在中医药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,我走访过二十多个药材产区,亲眼见过因采收时机偏差导致整批药材报废的惨剧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中药材采收那些不为人知的门道,掌握这些技巧能让你手里的药材价值翻几倍。
天时决定药效的七成功力 中药材不是超市里的白菜,成熟了随时能摘,每种药材都有它的"黄金窗口期",差几天药效成分含量就能差出好几倍,像金银花,清晨露水未干时采摘的青白色花朵,绿原酸含量能达到峰值;等到太阳晒蔫了再摘,有效成分至少流失三分之一,老药农都知道,采甘草要等中秋时节,这时候根茎储存够养分,甘草酸含量才达标。
我认识个种黄连的药农老周,他坚持每年小暑后三天进山采药,有年遇上暴雨提前了采收,结果烘干的黄连片苦味淡得像青菜汤,后来还是按老规矩补采了一批,那批黄连拍卖时价格翻了两倍,这就是老祖宗说的"不及则力不足,太过则性已散"。
采收讲究"三看原则"
-
看部位:根茎类药材要等地上部分枯萎,像丹参、党参这类根部入药的,早挖半个月根条不饱满,晚挖容易腐烂,而菊花、辛夷花这些花类药材,必须抢在含苞待放时采摘,一旦开花药效成分就跟着花瓣飘走了。
-
看天气:雨后初晴最适宜采收根茎类,泥土松软不伤根系,采收种子类药材要选晴天,趁阳光充足快速干燥,去年我去云南收三七,正赶上雨季,药农们把采收的三七铺在电热毯上烘干,这种应急办法虽然保住了药材,但品相终究差了档次。
-
看生长周期:人参讲"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",野生人参要六年以上才有药用价值,现在人工种植的虽然缩短了周期,但该守的规矩不能破,我在长白山见过偷挖四年生人参的贩子,挖出的参须还没火柴杆粗,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毁了多少好药材。
采收手法暗藏玄机 老药工传授经验时总爱说"采药如同绣花",清晨要等露水干了再采,用食指和拇指掐住果柄轻轻扭转,绝不能用手捏果子,否则枸杞的糖分全从伤口流走了,采收桔梗更考验功夫,铁锹下铲的角度要刚好切断主根,又不能伤着侧根,有经验的药农一看土块形状就知道有没有伤到根。
去年在亳州药材市场,我见过同一批麦冬因为采收方式不同卖出两个价,机器挖掘的麦冬断根多,每公斤少卖20元;人工小心挖的品相完好,药商抢着要,这就像做菜讲究火候,采药讲究手劲,多一分蛮力就毁三分药性。
采后处理比采收还金贵 很多人以为采回来就完事了,其实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,当归采收后要立即去芦头、剪支根,当天必须熏硫干燥,不然发霉的损耗比割肉还疼,虫草采回来要轻刷泥土,暴晒半小时就得收起来阴干,晒久了有效成分跟着水分蒸发。
最讲究的是菊花的加工,采收后要先摊晾后杀青,再用炭火烘焙,有年我在杭白菊产地亲眼看见,同样上午采的菊花,及时烘干的卖相洁白如雪,下午才处理的发黄卖不上价,老师傅说:"药材是时辰的娃娃,时辰过了就不是它娘亲生的。"
现代科技带来的新门道 现在药材采收也用上了黑科技,人参种植基地用糖度计测根部甜度,数值达标才开挖;川芎产区用无人机监测叶片颜色判断采收时机,不过传统经验仍然管用,去年某科研机构用仪器测出黄芩最佳采收期,结果和老药农口口相传的"霜降后半月"完全吻合。
记住这几个血泪教训:何首乌长够8片叶子才能采,不然肝毒性成分超标;牡丹皮要在春分前挖,太晚丹皮发红不入药;桑葚要等透红再摘,青涩的果子熬不出好膏方,这些都是用赔钱换来的真金白银的经验。
掌握好采收的诀窍,你手里的草药才能变成金疙瘩,下次进山采药前,不妨先查查老黄历,问问当地药农,毕竟他们手上传承的采收日历,比任何检测仪器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