疝气别急着动刀!老中医教我的调理法子,坚持3个月竟好了

一归堂 2025-04-25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街坊刘婶家的小孙子最近总喊肚子疼,去医院一查竟是疝气,医生建议做手术,可孩子才五岁,全麻风险大,刘婶急得直抹眼泪,后来偶然遇到退休的老中医张大夫,他瞅着孩子舌苔把了把脉,开了副中药方子,没想到喝了两个月居然真给调好了,这事儿在小区传开后,不少家长都来讨教偏方。

要说这疝气啊,其实就是肚子里的器官从薄弱处"漏"了出来,西医叫它腹股沟斜疝,老百姓俗称"小肠串气",医院里多半建议手术,毕竟像补丁似的把洞口缝上最直接,可但凡经历过给孩子腰上打三个洞的家长都知道,术后孩子哭得撕心裂肺,大人跟着揪心,更别说成年患者,术后三个月不敢搬重物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
其实老祖宗对付这类毛病另有门道,中医把这病归为"狐疝",认为是肝经受寒、中气下陷惹的祸,就像皮球漏气不是因为球皮破了,而是里面气压不足,这时候光补表面可不够,得从内里把气儿提上来。

张大夫给刘婶孙子开的方子里,黄芪、党参是当仁不让的主角,这两味药一个补气升阳,一个健脾益肺,好比给松垮的轮胎打气,配上当归活血,小茴香暖肝,再抓把荔枝核、橘核专攻下焦寒气,最后放几片生姜调和肠胃,头回煎药时刘婶还嘀咕:"这黑乎乎苦兮兮的汤汤能管用?"结果孩子喝一周就说肚子没那么坠着疼了。

成年患者用方略有不同,隔壁开超市的王哥去年抱重物抻出疝气,张大夫给他开的药里多了川楝子、延胡索理气止痛,外加几钱柴胡疏肝解郁,王哥说刚开始喝嫌麻烦,想着手术也就半小时的事,谁知喝完三副药,原先鼓包的地方竟慢慢缩回去了,现在半年过去,搬货上楼都没再犯。

这里头大有讲究,中药调理就像修补渔网,不是单纯堵漏洞,而是把整个网眼都扎扎实实收紧,那些补气的药材能把下垂的脏器托回去,温阳的药物则驱散下焦寒湿,相当于把渔网泡在热水里恢复弹性,不过这过程急不得,得像炖老火靓汤般文火慢熬。

日常护理更是门学问,刘婶现在天天盯着孙子不准光脚丫满地跑,寒从脚下生的道理她现在懂了,饮食上羊肉汤、韭菜盒子成了家常便饭,倒是冰淇淋、冷饮彻底断了念想,有趣的是,张大夫还教了个踮脚功:早晚贴着墙根站桩,脚跟抬起放下反复五十次,说是能暗中锻炼下腹肌肉。

当然也不是人人适用,张大夫反复叮嘱,这法子适合早期轻度患者,若是疝块卡住回不去,痛得直冒冷汗的情况,该去医院还得去,中药调理期间最怕患者性子急,喝两天药没见效就放弃,那可比半途而废还可惜。

前阵子社区组织免费义诊,张大夫被围着问个不停,他边把脉边念叨:"年轻人熬夜伤肝,久坐伤脾,这两个坏习惯不改,吃仙丹也白搭。"倒提醒了我们,治疝气也得三分治七分养,坐着时挺直腰板,走路时收腹提臀,比喝十副药都管用。

如今刘婶见人就夸中医神奇,可她不知道的是,张大夫那泛黄的处方笺上,还留着行小字:"忌嗔怒,调情志",说到底,身子骨的问题,哪个不是生活方式的镜子?这疝气调理的门道,细品起来倒像是本养生教科书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