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江南老药铺的檀木抽屉里,总躺着几味带着"白"字的药材,老师傅们管它们叫"九白丹",也有地方唤作"九转白玉粉",这名字听着玄乎,实则都是些寻常百姓用了百年的养颜秘方,前些日子整理祖母留下的药匣子,发现本泛黄的《饮膳正要》手抄本,里头记载的"九白丸"配方,倒让我想起小时候看母亲用这些白生生的药材熬膏子的情景。
藏在《红楼梦》里的美白古方
要说这九白丹的渊源,得从明清贵妇的妆奁说起,那年头没有玻尿酸,宫里头的娘娘们就用茯苓、白芷、白蘞这些带"白"字的药材磨粉敷面,曹雪芹写王熙凤"粉光脂艳",林黛玉"雪肤花貌",怕是都托了这九白方子的福,我特意翻过故宫博物院藏的《贵妃妆容录》,里头详细记着用白术、白僵蚕、白附子打底,再添珍珠粉调和的法子。
有次去苏州博物馆,看见展柜里清代仕女用的螺钿妆奁,掀开夹层还留着半块发黄的药饼,讲解员说这是"宫廷玉容散",算起来正是九白丹的前身,现在中药店里卖的"三白汤",不过是简化版的九白方,可见古人对"以白养白"的执着。
九种白色药材的脾气秉性
真正懂行人都知道,这九白丹里的每味药都有讲究,白茯苓要选云南产的"云苓",切成骰子块用乳汁拌了晒干;白术必得是浙江于潜的"野白术",去了芦头切片;最麻烦的是白蘞,得把藤蔓上的块根剥了皮,像削苹果似的片成透明薄片。
去年在安徽亳州药市,碰见个须发皆白的老药农,他教我辨认白芍的诀窍:"毫州白芍皮发糙,闻着带点杏仁香",说到白僵蚕,老人从布袋里摸出条银项链,说旧社会姑娘出嫁都要戴蚕蛹做的项圈,取"僵而不朽"的彩头,这些药材配伍起来,倒是暗合了五行相生的医理。
厨房里的美白经济学
别看九白丹听着金贵,其实家家灶台都能凑齐原料,记得小时候发烧,母亲总用白茅根煮水,再加点冰糖,说是"刮油水",后来才知道这白茅根就是九白丹里的"引经药",能把其他药材的药性带到皮肤经络。
前阵子给闺蜜调理黄褐斑,照着古方改良了食疗版九白羹,用山药、百合、莲子打底,配上鲜牛奶炖银耳,最后撒把炒熟的白芝麻,这姑娘连喝三个月,有天突然指着镜子惊呼:"你看我下巴这块淡了!"其实哪是祛斑,倒是气血通畅了,人自然透亮。
当古法遇上现代科技
现在中医院开的九白丹处方,总要加几味新派药材,有次看皮肤科老中医的门诊记录,见他在传统配方里添了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,老先生笑着说:"老方子得穿新鞋,不然年轻人嫌熬药麻烦",倒是某国货护肤品聪明,把九白丹做成了面膜粉,还起了个"东方珍珠霜"的洋名。
不过要我说,真正的养颜秘诀还在生活习惯里,就像祖父常念叨的:"早上吃姜,胜过参汤;晚上泡脚,赛过补药",那些坚持喝九白粥的老太太们,个个都揣着保温杯,雷打不动地午睡半小时,这种养生智慧,可比瓶瓶罐罐实在多了。
最近整理药匣子时,发现本《食宪鸿秘》残卷,里头竟夹着张美容手札,泛黄的宣纸上写着:"女子养颜,首在通郁,次在养血,末在润燥",细想这九白丹的精髓,不正暗合了这三句话?那些看似简单的白色粉末,实则承载着千年中医对美的深刻理解,如今我们追求素颜美,倒不妨学学古人这份"以白养白"的从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