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看见邻居王婶在朋友圈晒养生汤,昨天是当归黄芪炖老母鸡,今天又整了五指毛桃排骨汤,每次评论里都有人追问:"放这么多药材不怕上火吗?"要我说啊,这恰恰是很多人搞混的重点——你以为喝汤那几大把药材都是治病的?其实人家煲汤用的量连正经中药方子的零头都不到!
咱们平时熬个养生汤,枸杞抓一把,党参丢两根,看着挺讲究,但真正看病开方的中药,同种药材的用量可能只有汤里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,就像广东人爱喝的四神汤,茯苓、莲子各抓一大把,但在中药方里治失眠,茯苓可能只要9克,也就是汤勺两平勺的量。
这种差异可不是随便定的,中医讲究"峻剂疗疾,缓剂养身",治病的中药就像特种部队,要精准打击病灶,去年我咳嗽半个月,中医开的方子里炙麻黄才6克,结果三副药就压住了咳喘,要是按煲汤的量放,估计当晚就得心慌手抖上医院。
药罐子和汤锅的计量单位根本不一样,你去中药店抓药,店员都是用克秤得清清楚楚,但回家炖汤,谁拿称过?都是"枸杞抓一把,红枣丢七八个",就像我奶奶常说:"汤里的药材就是调个味,吃不出药味才正宗。"
现代研究也发现,很多药材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久煮中会被破坏,比如人参皂苷,煎煮超过40分钟含量就会下降,但咱们煲汤哪次不是文火慢炖两三小时?那些昂贵的药材在汤锅里,反而成了摆设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两种用法根本不在一个赛道,真生病了喝十全大补汤没用,该发烧还是照样烧,但日常保健确实适合用食疗方,就像细水长流地调养身体,我认识位老中医,每天早晨雷打不动喝山药枸杞粥,但人家治疗患者时开的中药方,山药用量是粥里的三倍还多。
现在有些商家故意模糊概念,把"药食同源"玩成文字游戏,上次在超市看见"养生茶包",配料表里决明子排第一位,一泡一大壶,要照中药方的标准,这剂量够开泻药了,所以大家千万别把煲汤当治病,真有毛病还是得找医生开方子。
说到底,药罐子里装的是精准打击的"弹药",汤锅里煮的是润物无声的"补给",就像感冒初期喝碗姜汤发汗管用,但要是肺炎还靠喝汤续命,那可就是拿生命开玩笑了,记住这个口诀:急症找医生开药方,慢养喝汤别贪量,这才是中医养生的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