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中药一枝蒿价格疯涨?老药农透露背后真相!

一归堂 2025-04-24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最近去药材市场转了一圈,好家伙!往年十块钱一大包的一枝蒿,现在居然要价八十块一斤?"在云南做了二十年中药材生意的老李,摸着刚晒干的一枝蒿直摇头,这种民间俗称"野蒿"的中草药,今年价格坐上了火箭,成了中药材市场的当红炸子鸡。

从野草到"药界新贵" 要说一枝蒿可不算稀奇物,在南方山区的溪沟边、石缝里,这种开着紫绒花的小草随处可见,老一辈人都知道,被毒蛇咬了掐几根汁液敷伤口,感冒发烧煮水喝能发汗,跌打损伤捣烂外敷最灵验,但谁也没想到,这个山野里的"土偏方",突然成了中药材市场的香饽饽。

"去年这时候统货才12块一斤,今年直接翻三倍!"在亳州中药材批发市场,专营抗病毒类药材的张老板指着成捆的干品直叹气,他柜台上摆着的一枝蒿,叶片泛着暗绿,茎秆带着焦斑,懂行的都知道这是野生货,现在这种品质的批发价已经飙到65元/斤。

三大推手催热"蒿"经济

  1. 防疫需求催生"抢货潮" 自打三年前特殊时期,这味清热解毒的草药就成了紧俏货,某知名中成药企业采购经理透露:"我们生产的抗病毒冲剂原本用金银花,现在配方里加了一枝蒿,采购量直接翻倍。"据行内人士估算,仅抗疫相关制剂就消化了全国60%的产量。

  2. 极端天气搅乱供应链 "今年贵州、四川的产区遭了冰雹,云南又碰上干旱,野生资源本来就靠天吃饭。"在南宁经营草药批发的黄姐指着手机里的天气预报说,她刚拒了笔百斤级的订单,因为根本凑不齐货,数据显示,主产区今年的采收量比往年骤减四成。

  3. 资本入场炒作新风口 眼尖的药商发现,这味不起眼的野草居然在股票软件上有对应的概念股,某中药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,其"抗病毒系列产品"营收同比增长380%,其中一枝蒿提取物成本占比超过三成,游资嗅到商机,开始大量囤积货源,生生把市场价格抬了起来。

产地直击:深山里的"寻蒿记" 在武夷山脉深处,58岁的药农老陈天不亮就背着竹篓进山。"以前割猪草都嫌碍事,现在这片山坡都是宝。"他熟练地辨认着叶背有白毛的植株,这种三年生以上的老蒿药效最好,但今年他发现,常去的几片向阳坡地,连刚冒芽的新株都被挖光了。

"去年鲜货才3毛钱一斤,现在涨到1块5!"老陈算着账,他家五口人每天能采200多斤,但挣的钱还不如以前,更让他发愁的是,漫山遍野的采挖队把山坡啃得光秃秃,明年还能找到货吗?

市场乱象:暴利下的"鬼市"交易 在安国药材市场暗访时,记者见识了惊人的价格差,摊位上摆着两种"一枝蒿":一种标价45元/斤的普通货,叶片碎屑多;另一种装在红木盒里的"精品野生蒿",要价280元/斤,摊主神秘兮兮地说:"这是仿野生种植的,给大药厂供原料的。"

更离谱的是电商平台,搜索"抗病毒神草",各种冠以"珍稀野生"名头的一枝蒿制品琳琅满目,某店铺月销过万的"蒿王茶",宣传页竟写着"生长在海拔3000米悬崖",而实际上一枝蒿根本不耐寒,在高原地区根本无法存活。

行家支招:这样买才不踩坑

  1. 认准"马蹄筋"特征 老药师教了个诀窍:正宗一枝蒿茎方棱明显,像马脖子上的筋络,假冒的往往用同属植物替代,叶片宽厚得像白菜。

  2. 警惕过度营销概念 "现在什么产品都往抗疫上靠,药典》里它只用于风寒感冒。"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提醒,这味药性偏烈,虚寒体质吃了反而伤身。

  3. 掌握最佳采购时机 有经验的药商建议,每年端午前后新货上市时价格最实在,今年特殊情况可以等到9月产新季,届时大量新货冲击市场,价格有望回落。

未来展望:从野草到产业曙光 好消息是,贵州、湖南已试点人工种植,农科院的专家培育出"赣蒿1号"优良品种,亩产从野生的150斤提升到600斤,但新问题接踵而来——大面积种植会不会冲击传统道地性?农药残留怎么控制?

在湘西的种植基地,技术员小王正在调试烘干设备:"现在我们用热泵干燥,温度精准控制在55℃,这样挥发油含量能达标。"看着整齐排列的种苗,或许不久后,这味"山野仙草"真能走出深山,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受益者。

后记:站在合肥某药房橱窗前,看着标签上跳动的价格数字,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说的:"山里的草药就像野孩子,你越盯着它,它就长得越欢实。"如今这波涨价潮,究竟是中医药复兴的契机,还是资本狂欢下的泡沫?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正在实验室里发芽的种苗中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