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身边咳嗽咳痰的人多了起来,前天隔壁王婶拎着一袋子中药来我家串门,说是老中医给开的化痰方子,看着她手里那几味常见的药材,我突然想起很多人问过的问题:"到底什么中药治化痰最好?"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中医调理痰湿的奥秘。
【这些藏在厨房里的中药竟是化痰高手】 说起化痰中药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川贝、枇杷这些,其实咱们厨房里就藏着不少宝贝,记得去年我感冒后总感觉喉咙有痰,奶奶给我煮了碗陈皮冰糖水,喝两天居然就好了,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这不起眼的橘子皮晒干后就是一味经典化痰药。
陈皮最妙的是既能化痰又能理气,特别适合痰多还胀肚子的情况,现在药店里的陈皮分陈年和新货,建议选存放三年以上的,那种带着油光的深褐色才是上品,不过要注意,气虚体燥的人别贪杯,每天泡三四个片就够了。
要说见效快的还得数竹沥,去年侄子高烧不退,小脸烧得通红,嗓子呼噜呼噜响,老中医开了鲜竹沥口服液,当天喝了三次,晚上就能听见痰声明显少了,这种从竹子身上提取的汁液性寒,特别适合黄痰稠黏的情况,就像给肺脏做了次大扫除。
【千年古方里的化痰智慧】 说到化痰经典方剂,不得不提宋代的"二陈汤",这个由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甘草组成的小方子,简直就是痰湿体质的救星,我有个同事常年痰多,早上起床总要清嗓子半小时,看了无数西医没效果,后来中医给他开的就是二陈汤加减方,喝了一个月整个人都清爽了。
要是遇到痰多还失眠的情况,可以试试温胆汤,这个在二陈汤基础上加了竹茹、枳实的方子,特别适合痰热扰心导致的心慌失眠,记得要趁热喝,喝完微微发汗的感觉最舒服。
【对症用药才能事半功倍】 同样是化痰,不同情况用药大有讲究,白痰稀薄的适合用杏仁配生姜,我记得小时候咳嗽外婆就会炒点杏仁碎拌红糖;黄痰黏稠的该用鱼腥草加冬瓜仁,这两种在菜市场都能买到;如果是梅雨季那种胸闷痰多,藿香正气水里加点佩兰泡茶特别管用。
前几天社区义诊时,中医科刘主任现场教大家做穴位贴敷,把捣碎的白芥子敷在天突穴,再用胶布固定,说是能刺激经络排痰,亲眼看见个大爷贴了半小时后,真的咳出两大口浓痰,效果惊到我了。
【吃对这些食物胜过吃药】 药补不如食补,很多家常食物都有化痰功效,霜降后的白萝卜堪称"平民化痰丸",切块加蜂蜜腌渍,每天吃两勺比含喉糖管用多了,还有春天的艾草,清明前后采回来煮鸡蛋,既能祛湿又能化痰,我们老家每年都这么做。
需要注意的是,化痰期间要远离生冷瓜果和牛奶,上周朋友家孩子咳嗽,她听别人说喝牛奶润肺,结果越喝痰越多,其实牛奶性微寒,生痰体质最好改喝米汤,特别是锅底那层米油,古人都拿它当止咳圣品。
【特别提醒】 化痰中药虽好,但别盲目跟风服用,痰多伴有发烧、胸痛等情况要及时就医,孕妇和儿童用药需减量,像半夏这类有小毒的药材必须炮制过才能用,建议大家到正规中医院把脉辨证,毕竟每个人的痰证背后原因都不一样。
最后分享个简单自测法:早上起床对着镜子吐舌头,如果舌苔厚腻像霜一样,多半体内有痰湿,这时候喝点陈皮茯苓茶,比喝咖啡提神健康多了,记住这些祖辈传下的化痰智慧,关键时刻能帮大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