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去中医院抓药,发现旁边大爷正用不锈钢盆熬药,护士赶紧拦住说"您这锅可不行",原来熬中药还有这么多门道?作为喝了二十多年中药的资深"药罐子",今天必须给大家扒一扒老祖宗传下来的用药智慧。
煎药器具里的大学问 现在年轻人图方便都用电磁炉煎药,其实最好用砂锅,我家那个祖传的粗陶药罐,可是爷爷当年在同仁堂买的,实在没有的话,不锈钢锅也能凑合,但铁锅、铝锅是万万不能用的——这些金属会和药汁发生反应,轻则改变药性,重则产生有害物质,记得去年邻居家小孩喝铁锅熬的何首乌中毒,可把大家吓坏了。
火候比炒菜还讲究 煎药不是煮火锅,武火(大火)文火(小火)要分清楚,解表药得猛火快煎,补药反而要小火慢炖,我奶奶以前总说"头煎雨水二煎露,三煎要把龙王气",说的就是第一遍煎药要放凉水,第二遍加开水,第三遍水要滚烫,不过现在专家建议一般煎两次就够了,三次反而把有效成分都熬没了。
先煎后下有讲究 有些药材特别调皮,比如附子含有乌头碱毒素,必须单独先煎两小时解毒,上次抓的治疗风湿的药包里,光是附子就占了半斤,而薄荷、砂仁这些挥发性强的,得等关火前5分钟再下锅,不然香气全跑光了,最逗的是旋覆花,这玩意儿必须要用纱布包着煎,不然绒毛沾锅底能苦得你怀疑人生。
服药时辰有门道 "晨起空腹喝黄连,睡前暖胃服阿胶"可不是随便说说的,治疗失眠的酸枣仁汤就得晚饭后喝,治感冒的桂枝汤要趁热喝完捂汗,去年我连续加班导致月经不调,老中医开的当归补血汤特意嘱咐上午九点喝,说这个时辰气血最旺,果然效果翻倍。
药材储存藏玄机 前年买的人参放冰箱上层,结果被老妈当成萝卜干了,后来才知道贵重药材要密封冷藏,虫草、燕窝还得放点花椒防虫,倒是普通的枸杞、菊花晒干后常温保存就行,但千万不能用塑料袋闷着,否则容易发霉变质,最近流行把药材装进牛皮纸袋挂通风处,既复古又实用。
配伍禁忌要记牢 "人参杀身无过,大黄救人无功"这话不假,上个月同事感冒吃头孢,又偷喝黄芪鸡汤,结果差点进急诊室,其实中药"十八反十九畏"都是血泪教训,比如藜芦反人参,甘遂畏甘草,这些生死CP绝对不能同框,就连吃个西瓜都要忌生冷,喝中药期间最好别碰绿豆汤。
特殊处理有妙招 有些药材需要提前泡软,像龟板、鳖甲这些动物药,得用温水泡两天,阿胶块要砸碎后用黄酒烊化,否则黏在药罐上能洗半天,最麻烦的是珍珠母、牡蛎这些贝壳类,必须先煎40分钟才能把钙质熬出来,我见过有人直接把整块阿胶丢进药罐,结果熬出一坨胶水状物质,白瞎了好药材。
季节不同煎法变 夏天熬膏方要加防腐剂,冬天补药可以多放黄酒,梅雨季节药材容易受潮,得时不时拿出来晾晒,去年清明前后抓的艾叶特别新鲜,老药师说这时候的药效比陈艾强三倍,但晾晒时千万不能暴晒,否则挥发油全跑了。
服药姿势有讲究 治胃病的药要站着喝,这样药液能均匀覆盖食道,而治疗头痛的川芎茶调散,喝完要立即躺下发汗,最有意思的是眼疾药物,老中医让我把煎好的药汁熏眼睛,热气透过眼皮渗入经络,效果比滴眼药水还好。
药渣也有大用处 别以为喝完药就完事了,药渣还能二次利用,我妈常年用熬过的山楂片泡脚治高血压,邻居王叔把煎过的桑叶布包当颈枕缓解颈椎病,最绝的是外婆,把喝剩的参须收集起来炖鸡汤,说是"药渣也是宝,浪费可不好"。
这些用药常识看似简单,实则藏着千年智慧,就像我家药罐底部那层厚厚的深褐色沉淀,都是岁月熬出来的经验,下次抓药不妨多问问药师,说不定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,正是打开中药疗效的金钥匙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