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街坊说现在中药店买的药材"没魂儿",炖汤像喝白水,我这暴脾气就上来了,拽着老师傅的衣角讨教了三天,终于搞明白了行家嘴里常念叨的"火候"玄机,原来这中药炮制里的火候,比我家炒菜的火候金贵多了!今儿就把压箱底的鉴别法子掏心窝子分享给大伙儿。
前些天陪张婶去抓药,她捏着党参直皱眉:"这玩意儿咋跟柴火棍似的?"我掰断一截凑近鼻子,果然没有记忆中的甜香,老药师搭话道:"现在有些药房图省事,烘干机轰足马力,药材没经过'三蒸三晒'的古法,药性都散在空气里了。"这话听得我后脖颈发凉,这才想起爷爷说的"中药火"其实大有讲究。
要说最直观的鉴别法,还得属看"火斑",正经炮制过的药材,表皮多少会留点岁月痕迹,像麸炒山药,表面该有细密的焦褐色斑点,像撒了层芝麻盐,要是整块白花花的,八成是机器滚桶里转两圈就出锅的"速成派",上周我在老字号看见学徒炒白术,铁锅里砂石与药材翻滚,师傅拿着竹匾不停翻动,这种手工炒制的才会有深浅不一的虎皮纹。
闻着味儿也能断真假,正宗蜜炙款冬花该有股子冰糖润肺的甜香,要是冲鼻子的甜得发腻,准是喷了糖水的"化妆派",记得去年帮王伯验甘草,他教我把药材凑近热水杯,蒸汽一熏,正宗的炙甘草会漫出淡淡的焦糖香,而硫磺熏过的立刻刺鼻,那味道至今想起来还犯恶心。
最绝的还是试药性,老辈人常说"好药沉缸底",野生的扔水里能沉下去,人工种植的多浮在水面,上月收的野山参,老师傅切薄片搁舌尖,先是微苦,嚼着回甘,跟掺了西洋参的"速生参"完全不一样,有次见药贩演示辨别当归,真货含在嘴里像吃水果糖,慢慢化出辛香,假货咬着像嚼木头渣子。
不过现在市面上的坑可不止这些,前街刘大夫就栽过跟头,他按古方配的安神丸总不见效,后来发现药房送来的酸枣仁全是机器烘干的"哑弹"——该有的助眠成分早被高温败光了,还有更缺德的,拿提取过有效成分的药渣回炉再造,这种"药沫子"看着完整,泡水却淡得像刷锅水。
要想不踩雷,记住这三招准没错:一看断面颜色自然过渡,二闻香气透着本味,三尝味道层次分明,买药别光看柜台里码得齐整,要多问一句"这是什么时候炮制的",老店门前晾药材的竹匾,那才是检验品质的照妖镜——真正好药经得起日头底下暴晒三天。
上个月帮衬巷尾新开的药房,抓了副四物汤,当归切片透着棕红油亮,川芎带着太阳烘焙的麦香,老板看我盯着药材笑:"这都是起五更用桑柴火慢煨的,急火猛攻的药效浮在表面,温火熬出来的药力才能渗到骨子里。"这话听得我心头敞亮,果然好药就像老酒,得用光阴慢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