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总是感觉肚子胀气,他翻出祖传的中药方子抓了点石斛泡水喝,正巧媳妇蒸了盆高粱米饭,老李就着药汤吃了两大碗,结果当天晚上就开始上吐下泻,吓得赶紧去了医院,老中医一问饮食情况,直拍大腿:"高粱遇上石斛就像火遇到水,你这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啊!"
这个真实案例让我想起邻居张婶的经历,她常年喝当归黄芪汤补气血,有次用高粱面烙饼当早餐,结果连续三天便秘,后来才明白,补药碰上粗粮就像沙子堵了水管,营养全卡在肚子里了。
其实咱们老百姓都知道高粱是好东西,但这金黄色的颗粒里藏着不少讲究,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,小时候常听奶奶念叨:"吃高粱要挑时候,吃药更要讲搭配",现在结合现代营养学和传统中医智慧,才发现这话里大有门道。
第一类要避开的是清热败火药,像金银花、连翘这些寒性药材,本来就要和温补食物错开时间,要是边喝蒲公英茶边啃高粱饼,相当于让消防队和取暖炉同时工作,肠胃肯定要闹罢工,特别是容易上火的年轻人,吃完烤高粱粑粑马上灌夏桑菊,小心拉肚子找上门。
第二类是滋阴类中药最危险,石斛、玉竹这些看着温和的药材,碰到高粱就像油遇到了水,去年我表姑吃六味地黄丸调理更年期,天天早晚喝高粱粥,结果三个月瘦了十斤,中医说这是滋阴药撞上收敛性强的谷物,把补进去的营养都锁死了。
第三类得提防含鞣酸的中药,五倍子、石榴皮这些止泻药材,和高粱里的蛋白质相遇会结成硬块,就像用胶水粘住沙子,肠道蠕动起来特别费劲,记得村西头王大爷总用高粱酿酒,每次喝完五倍子熬的中药就胃疼,这就是典型的"颗粒堵管道"。
第四类要警惕活血类药物,藏红花、丹参这些通经活络的药材,最怕遇到高粱这种"刹车片",我同事月子期喝益母草冲剂,婆婆天天送高粱红枣粥,结果恶露排不干净,小腹痛了半个月,原来高粱的收敛作用把活血化瘀的药效都压住了。
第五类特殊情况要注意解表药,生姜红糖水配上高粱面窝头,看起来是保暖标配,但风寒感冒时这么吃反而好得慢,就像给发烧的锅炉盖了层棉被,热气散不出去,上次我感冒喝桂枝汤,偷吃妈妈做的高粱焖饭,结果愣是一周都没退烧。
说到底,高粱这玩意儿就像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,单吃能养人,但碰上某些"性格不合"的药材就会闹别扭,建议大家喝中药前后两小时别碰高粱制品,实在嘴馋可以选小米粥过渡,记住老辈人说的:"药食不同桌,高粱要躲着",这样才能让药效乖乖听话,不让粮食和药材打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