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收到好多小姐妹留言,问"来大姨妈能不能喝滋阴健脾的中药",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好好聊聊,毕竟咱们女生每个月都有几天特殊时期,吃药调理可得慎之又慎,今天就带大家把这个问题彻底捋明白~
先搞懂什么是滋阴健脾的中药 其实很多姑娘对中药概念都是糊里糊涂的,先说几个大家常接触的: ▶️ 滋阴类:比如麦冬、玉竹、百合,就像给身体"浇灌水分" ▶️ 健脾类:像山药、茯苓、白术,相当于给脾胃"加油打气" 这两类药材经常搭配出现,比如经典方剂四君子汤(人参+白术+茯苓+甘草)就是典型健脾方,六味地黄丸里就有滋阴成分,现在很多人长期熬夜、压力大,舌苔厚腻、手脚心发热,就会想着用这类中药调理。
经期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? 老祖宗把月经叫"月事",这时候人体就像开启了"排毒模式": ✓ 气血下行冲任二脉 ✓ 阳气随经血外泄 ✓ 脾胃运化功能暂时减弱 这时候身体特别敏感,就像刚重启的手机系统,任何药物都可能产生加倍影响,这就是为什么中医总说"经期用药如走钢丝"。
这些人经期喝要格外小心
-
经量本就偏多的姐妹 滋阴药大多滋润黏腻(比如熟地黄、阿胶),就像往水流很急的河里倒浆糊,反而容易加重出血,有次门诊遇到个姑娘,平时经量正常,喝了朋友推荐的阿胶糕后直接崩漏,急诊来止血的教训可太大啦!
-
脾胃虚寒的要警惕 健脾药看着温和,但像白术、苍术这类燥湿药,遇上经期气血不足时,特别容易上火,有个宝妈跟我反馈,经期喝四君子汤结果狂冒痘,其实就是没考虑到经期阴阳平衡的特殊性。
-
痛经严重的要先停服 很多滋阴药性寒(比如石斛、女贞子),对宫寒痛经的姐妹简直是雪上加霜,去年有个大学生患者,体寒还坚持喝沙参玉竹汤,结果疼到打滚,这就是典型的"寒上加寒"。
这种情况反而推荐喝 别慌!以下三种情况经期适当进补反而有益: ▶️ 经量少+暗红血块:加点益母草、当归尾,配合滋阴的枸杞,能帮助活血化瘀 ▶️ 经期腹泻:炒白术15g+山药30g煮水,既能健脾又能止泻 ▶️ 阴虚火旺型痛经:生地10g+丹皮6g,清热凉血还不伤正气 记住要像泡茶一样淡煎,早晚各一次,连续喝别超过3天,去年调理过一个会计妹妹,每次经期必口腔溃疡,用这个小方子后明显改善。
最保险的三个原则 ① 看舌头!舌苔厚腻时先别喝 ② 早上9-11点喝(脾经当令时) ③ 剂量减半!平时喝一碗的改喝半碗
举个例子:我们科室护士长常年喝八珍汤,但每到经期就改成: 党参10g + 红枣3颗 + 陈皮5g 这个小配方既补气又不滋腻,她坚持了两年经期都没出过问题。
最后唠叨一句:与其纠结能不能喝,不如平时就把脾胃养好,经期前一周开始喝小米粥+红糖姜茶,比临时抱佛脚强百倍!真需要调理的话,记得找中医师把完脉再开方,千万别拿自己当试验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