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家亲戚念叨一种叫"穿地血"的草药,说是摔伤流血时敷上就能止住,这名字听着挺野性,上网一查资料却发现记载寥寥,估计是民间叫法,不过倒让我想起几种功效类似的中草药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类"土方神药"的奥秘。
穿地血到底是何方神圣? 跑了趟县中医院,老药师摸着胡子说:"你说的怕是地菍(音同"历")吧?"原来这味药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就有记载,粤西地区叫穿地血,闽南人称铺地锦,这植物爱长在溪边石缝里,红褐色茎叶贴着地面爬,断口会渗出像血珠子的汁液,故而得名。
祖辈相传的止血圣手 小时候见外婆采药,总要找这种叶片背面带紫斑的草,她说:"被竹篾划了腿,捣烂敷上比创可贴管用。"细问才知道其中门道:新鲜全草捣成泥,加少量盐巴调匀,对付刀伤能快速凝血,有次隔壁阿叔砍柴割了大口子,敷了这个半炷香工夫就结痂,倒是让我惊为天人。
现代研究的意外发现 省中医药研究院的老教授跟我透露,他们拿穿地血做过实验,结果发现这不起眼的小草含有槲皮素、没食子酸等成分,不仅能收缩血管,还能抑制伤口细菌感染,更绝的是遇到毒蛇咬伤,配合半边莲煎水外洗,能解不少毒症,难怪山民们视它为"保命三宝"之一。
内服外用各有妙招 别以为这只是外伤药,懂行的中医还会拿它治妇科病,村里王婶月事淋漓不尽,老郎中开了方子:穿地血30克煮鸡蛋,连汤带蛋吃了三天就好利索,不过要特别注意,这药性偏寒,体虚胃寒的人需配伍生姜或艾叶才能服用。
采药时节的门道 清明前后是采收良机,这时候植株药效最强,采回来要趁鲜切段晒干,若是阴雨天得用文火烘干,老药农教了个诀窍:挑叶子背面绒毛多、断面发红的,这种长在阴湿处的药效更佳,要是碰上开花的,记得把紫红色小花单独收着,泡茶喝能清肺热。
真假辨别的小窍门 市面上常有伪品冒充,记住三个特征:真品叶对生呈卵形,叶面有银白色星状毛,揉碎后有淡淡铁锈味,某次在药材市场见着染色的假货,老板硬说是野生穿地血,幸亏我带了放大镜——人工种植的叶片光滑得很,哪来的绒毛?
使用禁忌要牢记 虽说是天然药材,但孕妇千万碰不得,这药有活血堕胎之嫌,前年张家媳妇不懂规矩,孕期喝穿地血汤治痔疮,结果差点酿成大祸,另外过敏体质要慎用,初次使用最好做皮肤测试,毕竟每个人体的药性反应不同。
现代生活新用法 现在城里人流行用穿地血泡脚,说是能缓解静脉曲张,我自己试过,抓一把煮开后兑温水,泡完脚底发热特别舒服,不过老中医提醒,高血压患者不宜长期使用,每周两次为宜,还有人拿它当牙膏辅料,据说能改善牙龈出血,这玩法倒是头回听说。
产业困局与未来 走访了几个中药材基地,发现真正野生穿地血越来越少,人工种植又面临产量低、周期长的困境,最可惜的是民间验方逐渐失传,年轻人受伤只知道创可贴,哪还记得山沟里那些救命的草木?去年参加中医药论坛,专家们都在呼吁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"绿色药房"。
居家应急小配方 最后分享个实用偏方:遇上鼻血不止,取穿地血干品5克研末,加少量三七粉吹入鼻腔,再塞块蘸药棉球,亲测有效,去年装修砸到鼻梁就是靠这法子止住的,不过要提醒大家,若出血量大或反复出血,还是要及时就医。
写到这里突然想起,那些藏在深山溪涧的草木精灵,承载着多少代人的生存智慧,下次进山采风,定要好好寻摸几株正宗的穿地血,不为治病,只为触摸这份延续千年的草木情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