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连着下了半个月雨,我这老寒腿又开始隐隐作痛,刷手机时看到邻居王婶发的朋友圈:"木手中药泡脚包真是神了,泡完脚底发汗像做了桑拿",这名字听着新鲜,凑巧上周去山里采菌子,碰到村里八十岁的刘大夫正在晒药材,竹匾里摊着些黑褐色的块状物,凑近闻着有股淡淡的药香混着草木腥气。
"这是木手?"我指着那些不规则的药材块,刘大夫放下烟杆笑起来:"小年轻还认识这味药?现在城里药店可难见着喽。"他捻起一块给我看,表面布满龟裂纹路,断面泛着暗红纹路,"这可是咱们太行山的宝贝,祛风除湿比艾草管用三倍。"
据刘大夫讲,木手中药其实是多种药材的复方配伍,主材是生长在阴湿崖壁的木手藤,配上雷公藤、透骨草、当归尾这些驱寒活血的药材,早年间山民们冒雨劳作后,都会砍段木手藤煮水泡脚,那股热辣劲能直冲天灵盖,泡完浑身毛孔都在往外冒白汽。
我翻出手机查资料,发现《本草拾遗》里早有记载:"木手性温,专克山岚瘴气",不过真正让它成名的是三十年前的事,村里运输队老赵头风湿瘫痪在床,刘大夫配了三个月的木手药酒,每天擦身推拿,硬是把瘫了半年的汉子治得能下地走路,这事在周边乡镇传开,来求药的人踏破了医馆门槛。
现在的木手中药经过改良,做成了方便携带的药包,我托王婶买了两包试了试,拆开包装就能闻到混合着薄荷与樟脑的清凉气息,按说明煮了一大盆泡脚水,热气蒸腾时感觉像是千万根银针扎进穴位,泡完擦干脚底居然泛起薄薄一层油光——后来才知道那是当归挥发的油脂在起作用。
最神奇的是连续泡了七天,原本阴雨天就酸痛的肩颈竟然没犯病,跑去问刘大夫,老头眯着眼说:"这就叫追着湿气打,木手藤就像个侦察兵,能把躲在关节缝里的寒湿都揪出来。"他掀起裤管给我看,当年采药摔断的腿腕处,三十年了连阴雨天都不疼。
现在市面上的木手中药分两种,一种是传统熬制膏药,另一种是新型泡脚包,我在县城药店看见带激光防伪的礼盒装,导购员说加了远红外陶瓷粉,效果比纯药材更好,不过刘大夫还是推荐老法子:"药材得像侍候孩子般文火慢熬,那些速效的都是耍聪明"。
要是你生活在南方回南天,或是北方供暖前的倒春寒时节,不妨试试这个土方法,早上起床抓把木手中药煮水,趁热熏蒸膝盖窝、腰眼这些"气象台",保准比贴十片暖宝宝都管用,当然具体用量还得找中医师把脉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特的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