蜂窝果到底是个啥?
最近总有人在朋友圈晒一种长得像蜂巢的野果,黄澄澄的果子掰开后露出蜂窝状的果肉,看着特别新奇,有人说这是中药,有人当水果吃,还有人拿它炖汤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"网红野果"——蜂窝果到底是不是中药?
其实这玩意儿在不同地方叫法不一样,云南那边喊"罗晃子",广东潮汕地区叫"苹婆果",北方山区常称为"七叶果",别看名字五花八门,说的都是同一种植物的果实,这种树能长到十来米高,叶子像梧桐叶,开粉白色小花,结出的果子外壳坚硬带刺,掰开后里面像海绵宝宝住的菠萝屋。
古籍里的中药身份
要说蜂窝果是不是中药,得先翻翻老祖宗的医书,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里确实有记载:"罗晃子,味甘性平,主清肺止咳,润肠通便",清代《草木便方》也提到它能治"肺热久咳,肠燥便秘",不过古代主要用它的种子入药,现在人们连果肉一起吃倒是现代吃法了。
在云贵川的中药材市场,老药铺确实会收晾干的蜂窝果种子,中药房抓药时,大夫会叮嘱这是"清肺小能手",尤其适合雾霾天引起的咽喉不适,不过有意思的是,现在年轻人更多把它当解馋零食,倒很少人知道它还能治病。
现代人的养生吃法
别看蜂窝果长得糙,营养倒是实打实的,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是苹果的5倍,膳食纤维比火龙果还高,最绝的是它自带天然蜂蜜香,撕开后果浆会自动渗出糖分,直接吃就像在啃液态冰糖。
广东阿姨喜欢拿它煲糖水,加几颗红枣枸杞,煮出来的汤水金灿灿的,说是"润喉神器",云南老乡则把果子晒干磨粉,拌在糯米饭里蒸,据说能缓解小孩积食,我们办公室现在流行泡"蜂窝果茶",掰碎后配金银花甘草,喝着有种吃蜂蜜蛋糕的错觉。
别乱吃!这些坑要避开
虽然蜂窝果好处多多,但真要当中药用还得讲究方法,刚摘的鲜果性凉,脾胃虚寒的人吃多了容易拉肚子,有次我就贪嘴连吃半斤,结果半夜跑厕所,这才懂为啥老中医总要焙干再用。
还有个误区要注意:很多人以为外壳带刺就能消炎,实际上只有果肉和种子能吃,外皮含有微量氢氰酸,直接嚼会舌头发麻,去年就有游客生吃果壳中毒的新闻,大家千万别学。
药店VS菜场怎么选?
走在药材市场,能看到蜂窝果种子跟枸杞摆在一起卖,价格比杏仁便宜一半,而在水果摊卖的带壳鲜果,老板会现场演示"爆浆剥壳法"——用刀背轻敲外壳,果肉完整脱落还不沾手。
要是想入药调理,建议买烘焙过的干品,自己吃的话挑表皮金黄带斑点的,这种甜度最高,记住别买绿皮的,还没熟透的涩得很,放两天等它自然变黄才好吃。
说了这么多,蜂窝果既是药食同源的中药,也是接地气的山野零嘴,下次碰到记得买几个尝尝,不过别指望它能治百病,就像老话说的:"瓜蒌止咳蜂窝润,对症下药才最灵",养生这事还是得讲科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