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突然刮起一阵"膏方养生"风,连楼下开咖啡店的小王都在朋友圈晒自己熬制的阿胶固元膏,这让我想起去年整理古籍时,在《医宗金鉴》里发现的那些泛黄药方,谁能想到,这本清朝宫廷御医编撰的医书,竟然藏着现代人最需要的养生密码?
说起《医宗金鉴》,可能很多人只知道它是中医科举的"教科书",但真正翻过这本书的老中医都会告诉你,里面记载的膏方才是真正考验医术的"功夫活",就像北京同仁堂的老师傅说的:"熬膏如炖丹,火候差一丝,药效就天壤之别。"那些古方里讲究的"三煎三滤九蒸九晒",现在听着都让人头皮发麻。
不过最近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——很多年轻人开始追捧"?璐?中药手工膏方",刚开始还以为是哪个网红整的新花样,后来才知道这个"?璐?"大有来头,有次在杭州河坊街偶遇老字号膏方传承人,他指着墙上的拓印古方说:"这是《医宗金鉴》里记载的'玉容膏'变方,当年给宫里娘娘们用的养颜方子,现在改良后特别受白领欢迎。"
要说这些膏方为啥突然火起来,还真得从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说起,996加班党没时间炖汤药,熬夜党又怕吃西药伤肝,这种开盖即食的膏方简直成了"救命仙丹",我认识的一个新媒体主编,每天咖啡续命却偷偷吃着黑芝麻丸,她说:"至少这样不会像喝中药那样被同事当异类。"
其实真正的好膏方讲究得很。《医宗金鉴》里记载的膏方要经过选材、浸泡、煎煮、沉淀、收膏、凉膏、封装七道工序,就拿最简单的枸杞菊花膏来说,要先用山泉水泡药材,文火慢熬8小时,期间要不停搅拌防止粘锅,现在有些商家图省事用提取物勾兑,效果自然就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前阵子陪老妈去抓药,老中医把脉后开了个"四物膏"方子,回家按古法熬制时才发现,光是当归就要分三次不同时间下锅,熟地黄需要用黄酒提前浸泡,熬到第三个小时满屋子药香,邻居还以为我们在炖佛跳墙,不过看着玻璃罐里琥珀色的膏体,突然觉得这个过程还挺治愈的。
现在的新派膏方确实聪明,把《医宗金鉴》里的古方改良得更符合现代人口味,比如把苦口的养心膏做成玫瑰味,把祛湿膏加入陈皮调味,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告诉我,他们店里卖得最好的竟是掺了黑巧克力的补肾膏,包装做得像美妆精华液,一个月能走上千瓶。
不过行内人都知道,真正有效的膏方离不开好药材,去年去亳州药市考察,看到硫磺熏过的枸杞堆成山,这才理解为什么老药师总念叨"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",那些打着古方旗号的便宜膏方,多半用的是边角料,就像用啤酒酿茅台,再怎么包装也不是那个味。
最近听说故宫要开放膏方制作体验课,突然觉得这门古老技艺该好好传下去了,毕竟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,与其让年轻人迷信进口保健品,不如让他们看看《医宗金鉴》里的智慧,就像我家冰箱那罐正在凝固的秋梨膏,虽然耗时两天,但看着晶莹剔透的膏体慢慢成型,忽然明白了什么叫"慢工出细活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