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去郊外挖野菜,碰见邻居王奶奶蹲在田埂边掐草叶。"这草药可金贵着呢!"她手里青幽幽的叶子让我想起老辈人说的"耳朵草",这名字听着怪,却是南方山里人家药筐里的常客,老一辈总说"宁要三把耳朵草,不要一筐苦口药"。
【山野里的绿耳朵】 这草学名鱼腥草,在云贵川渝却被称作"耳朵草",为啥叫这名?您细看它心形叶片,活脱脱像极了兔子的耳朵,清明前后雨蒙蒙时,山涧石缝里冒出成片嫩芽,有经验的采药人专挑叶背泛红的采,说是药效最好,我们村后山那片石头滩,年年春天都有人踩着露水去"摘耳朵"。
【祛火解毒的土方子】 打小就见母亲用它煮水,隔壁张婶家小子腮帮子肿得透亮,敷了三天捣碎的耳朵草,硬是把"猪头风"给憋回去了,老中医说这草专克热毒,扁桃体发炎、乳腺胀痛这类"火烧症",用新鲜叶子捣烂外敷,比消炎药还灵验,去年我嗓子疼得咽不下饭,抓了一把晒干的耳朵草煮水,咕嘟咕嘟喝下两碗,当天夜里就觉着喉咙松快了。
【厨房里的百搭药】 别以为它只能治病,厨房里更是个妙物,贵州人拿它当主菜,脆生生的根茎凉拌最爽口,我们江南这边讲究"药食同源",老底子会用它炖老鸭,前年咳嗽缠了整个冬天,我妈把晒干的耳朵草缝在棉布包里,丢进砂锅跟梨子同炖,那股子清苦混着果香,连喝三天咳喘就轻了,如今城里时兴养生茶,抓几片晒干的耳朵草配上金银花,泡出来的茶汤碧莹莹的,专治电脑族的"屏幕脸"。
【识货人的心头宝】 真正懂行的人,采药要看时辰,端午前后的晨露未干时采摘最佳,这时候药性最足,我们镇上中药房的老周头,每年这时候都要进山收草,他教人辨认窍门:正宗的耳朵草揉碎了有鱼腥味,若是闻着发酸,准是采晚了,现在市面上有用蕺菜冒充的,老周说那些叶子背面没红斑,药效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【老祖宗的智慧】 翻县志才知道,这草救人性命的故事能写半本,光绪年间闹瘟疫,乡医用它熬大锅药救下整村人,抗战时期缺药,游击队员靠嚼这个治枪伤感染,现在医学院研究说它含槲皮素、鱼腥草素,倒是应了古人"以形补形"的说法——叶片像耳朵,偏偏最会治中耳炎、耳鸣这些顽疾。
【使用时的讲究】 虽说是好东西,用起来也有门道,体寒的人要配生姜,孕妇千万不能碰,前几年有个小伙子拿它当减肥茶猛喝,结果喝得脸色蜡黄,老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,这草多作"药引子",就像炒菜放味精,点到即止最相宜,我家存着三年的陈草药,专门留着夏天煮酸梅汤,既能解暑又不伤胃。
如今城里药店卖的耳朵草都是大棚种植,总觉着少了山野灵气,上个月回娘家,特意跟着堂哥去后山采了半竹篮,看着露珠顺着叶脉滚落,才想起《本草纲目》里写的"生捣治恶疮",这沾着晨露的鲜草,才是老祖宗留下的真宝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