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看见不少老乡在山路边竖着"中药材收购"的广告牌,白底红字写得挺显眼,下面还跟着电话号码和收购清单,看着是给药农行方便,可真要细琢磨,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,咱在药材市场摸爬滚打十几年,今儿就跟大伙儿唠唠这些广告牌背后藏着的"坑"和"道"。
前些天去陇西药材市场,正赶上几个背着麻袋的老汉蹲在广告牌底下讨价还价,广告牌上写着"黄连80/斤 当归50/斤",可老张头刚掏出自家晒的黄连,收药的就撇嘴说"你这颜色不对,顶多算土黄连,给40顶天了",您瞧,这价格差就在广告牌上动过手脚——正经黄连得是四川产的鸡爪黄连,而广告里的"黄连"可能专指本地代用品。
这种文字游戏在收购牌上太常见了,去年在亳州药材街,有家招牌写着"重楼200/斤",结果药贩子把云南重楼和华重楼搅着收,前者市价确实两百往上,后者批发价还不到一百,外行人哪看得出球茎切片后的区别?更别说那些故意把"三棱"写成"荆三棱",把"水半夏"混叫"半夏"的障眼法。
最要命的是有些广告牌根本是"钓鱼牌",前年在东北林区,有人立着"野山参急收"的牌子,等猎户扛着新鲜人参来,立马压价到市场价三成,更过分的是某些流动药贩,今天在牌子上写"高价收灵芝",等你回家翻出存货,明天人就撤摊子改收别的了。
老药农教过我个笨办法:看广告牌要先盯落款,正规收购站会写"XX中药行驻点收购",带具体地址和药监备案号,要是光留个手机号,或者写"王师傅专业回收"这种模糊称谓,八成是二道贩子,去年安徽有个老乡被"流动收购队"骗了,三百斤丹皮收走后直接拉到江苏转手,价格比市场批发价还低两成。
其实懂行的药商都在玩"阴阳牌",明面上挂的价格都是吸引散户的幌子,真正大宗交易都是电话里谈,就像亳州那帮做白芍生意的,广告牌标价30块,实际给种植户可能不到20,转头卖给药厂能翻到45,中间这差价,够养活半个市场的二道贩。
最近不是流行直播收药吗?有些网红举着自拍杆在广告牌前演双簧:"家人们快看!今天刚到的野生蒲公英!"实际镜头后面堆着的全是大棚货,要我说啊,现在最实在的还是找合作社定点收购的牌子,虽然价格可能不是最高,但至少秤准钱实,不用怕掺假扣水分。
最后给新手药农支个招:看见收购牌先别急着联系,多走三里地问问其他药商,去年陕西有个种植户卖黄芪,第一家出价7块,第二家直接给9块还包挖采费,记住咱们的根茎果实都是辛苦钱,别让那些花里胡哨的广告牌给忽悠了,毕竟在这行混,广告牌写得再漂亮,不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