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州中药材合作社,小社员闯出大市场

一归堂 2025-05-07 科普健康 1608 0
A⁺AA⁻

"张大姐,您这艾草长得比去年还壮实!"清晨六点,亳州十八里镇的田埂上,技术员小王蹲在地头,随手扯起一株艾草,指尖沾着露水直晃悠,张大姐抹了把额头的汗,笑得眼角褶子都挤在一起:"多亏合作社给咱撑腰,今年每亩地多收三成不成问题!"

这话可不是瞎吹,自打三年前加入毫州中药材合作社,张大姐家十亩艾草田就像装上了"增收马达",过去单打独斗时,好药材常被药贩压价收购,如今合作社统一标准、统一销售,她家的艾草成了抢手货,去年光艾草收入就突破20万,还在合作社牵头下开起了淘宝店,把艾绒坐垫卖到了东北。

【抱团取暖闯出新天地】 在亳州这片"华佗故里"的沃土上,像张大姐这样的药农有两万多人,可直到五年前,大家还守着祖辈传下的种植手艺,守着药材贩子上门压价,2018年春天,几个老药农凑在村口大槐树下,啃着煎饼琢磨出个大胆主意——成立中药材合作社。

"当时连办公室都是借村委会的兩間房。"现任理事长李国华回忆道,他们挨家挨户磨嘴皮子,硬是拢齐了87户农户,没想到第一年就碰壁:统一采购的化肥遭人举报"假冒伪劣",三百亩白芍差点绝收,老把式们急得直跺脚,几个年轻人却从这次教训里嗅到了商机——为啥不自己建农资供应链?

如今走进合作社仓库,有机肥、生物农药码得整整齐齐,墙上电子屏滚动着全国药材市场价格,更绝的是二楼实验室,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正对着显微镜记录数据。"我们和农科院合作培育的'皖艾1号',出绒率比传统品种高40%。"副理事长王芳掀开保温箱,嫩绿的艾苗带着清香扑面而来。

【地里长出"科技果"】 别以为种中药就是"面朝黄土背朝天",在合作社的数字化种植基地,田间地头布满传感器,手机APP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、光照强度,60岁的陈大爷揣着智能手机,边遛弯边查看自家当归田的数据:"这红杠提醒该追肥了,比看天气预报还准!"

最让药农服气的是合作社的"土专家+洋博士"组合,每周三下午的培训课,既有老中医传授"看天施肥"的绝技,又有农业大学教授讲解区块链溯源技术,现在社员们聊起"GAP种植规范""中药材指纹图谱",比唠家常还熟络。

【直播间里药香飘】 "家人们看好了!这是上午现挖的亳菊,泡茶喝清热解毒......"傍晚七点,合作社二楼的直播间准时亮灯,返乡创业的赵晓燕对着镜头侃侃而谈,身后货架上摆着贴着二维码的药材包,扫码就能看到药材生长全过程,这种"云端溯源"让回头客猛增。

直播带货只是第一步,合作社联合物流公司搞起了"鲜药直达",早上采摘的丹参、傍晚挖的白术,第二天就能出现在上海、广州的中医院药房,去年双十一,他们创下单日800万销售额,把亳州中药材卖成了网红爆款。

【攥紧拳头闯世界】 前几天合作社接到笔特殊订单——韩国某红参企业想批量采购亳州人参,可检测报告显示重金属超标,眼看要黄,技术团队连夜翻遍县志,发现古籍记载"参须伴生艾草可解土毒",试种半年后,艾草与人参套种的地块各项指标达标,韩方代表竖起大拇指:"中国药农的智慧了不起!"

现在合作社的版图越画越大,不仅在新疆伊犁建起万亩甘草种植基地,还和东南亚药企签下长期供货协议,最让社员们骄傲的是,他们制定的"亳艾种植标准"成了省级行业规范,连省农业厅的人都跑来取经。

夕阳西下,运药的卡车驶出合作社大门,车身上"毫州中药材合作社"的字样格外醒目,李国华站在办公楼顶眺望田野,晚风送来艾草的清香:"咱们抱团闯市场,就是要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变成金疙瘩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