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熬夜加班,头发一把把掉,脸色暗黄像生锈,闺蜜见了直摇头:"你该喝天地黄水调理了!"这年头年轻人流行朋克养生,保温杯里泡枸杞不算啥,听说现在都流行"天地黄"CP了?
天冬地黄到底是啥?
第一次听说"天地黄"还以为是天上地下的珍稀药材,查了资料才搞明白,原来就是天门冬+生地黄这对经典组合,老中医说这俩药草一个润肺滋阴,一个清热凉血,凑一起就像灭火器配补水喷雾,专治现代人的"上火综合征"。
天冬长得像透明小萝卜,嚼起来黏液多得拉丝,广东人爱拿它炖汤,地黄则是河南焦作的特产,新鲜时榨汁能染黑衬衫,晒干后变乌黑的熟地黄,不过咱们今天要说的"天地黄",特指生地黄配天门冬的鲜品组合,这可是很多中医馆的镇店养生茶。
熬夜族的救命水
上礼拜连续加班三天,嗓子冒烟嘴角起泡,试了同事推荐的天地黄煮水,半块生地黄切厚片,加一把天冬撕成条,沸水咕嘟嘟煮十分钟,刚入口有点土腥味,但咽下去整个喉咙都在欢呼,像干了的沙漠突然迎来暴雨,连喝三天,原本通红的颧骨居然褪了红,早上起来不再满嘴发苦。
现在办公室抽屉常备这两味药,哪天火锅吃多了舌苔发黄,抓几片煮水当凉茶喝,比起奶茶店30块一杯的"熬夜水",这组合性价比简直感人,关键还没乱七八糟的添加剂。
千年古方的新玩法
翻《本草纲目》才发现,李时珍早就写过这对CP,天冬"润燥滋阴,清金降火",地黄"填骨髓,长肌肉,生精血",古代文人熬夜写诗,案头必备的就是这两味药泡的"神仙水",现在中医院改良成颗粒冲剂,但老中医还是推荐自己煮——新鲜药材里的活性成分,机器烘干时损失大半。
有次去药材市场,看老板现场炮制天地黄饮片,生地黄要选断面乌黑发亮的,天冬挑半透明的,最讲究的是清洗手法,老药工说天冬表皮有层天然蜡质,得用盐水轻搓才能洗净,保留药效又不伤本质。
四季皆宜的养生公式
别以为这组合只适合秋天润燥,春天易上火,加几颗胖大海就是去火神器;夏天冰镇后当凉茶,比碳酸饮料健康百倍;冬天配红枣枸杞,暖身不燥热,我老妈现在炖鸡汤必放这两味,说比人参温和还见效。
不过行家提醒,脾胃虚寒的人要慎用,有回拉肚子还猛喝天地黄水,结果肚子更疼,老中医说这组合偏寒性,得像喝咖啡一样适量,每天不超过15克药材,特殊时期比如怀孕、经期,最好先问过大夫。
厨房里的中药魔法
除了煮水喝,还能变着花样吃,试过用天地黄炖雪梨,加冰糖蒸两小时,晶莹剔透的梨肉吸饱药汁,比药店买的秋梨膏还润喉,最近迷上做养生糕点,把药材打粉掺进面粉里,蒸出来的米糕带着淡淡草香,骗小孩吃中药so easy。
最绝的是邻居王奶奶的秘方:九蒸九晒的熟地黄配天冬泡酒,据说喝了头发乌黑,虽然我没试过喝酒版,但用这个思路开发了蜜饯零食——药材加冰糖熬成果酱,抹面包比果脯健康多了。
小心别踩这些坑
市面上的硫磺熏药要警惕!前年在旅游区买过"美白"过度的天冬,煮出来有股刺鼻味,现在固定在相熟的老药店买,带点自然灰白的才是好货,生地黄选粗壮的,细根太多可能是次年陈货。
还有人把"天地黄"和"天皇皇"搞混,其实后者是民间对曼陀罗的俗称,千万不敢乱吃,去年微博就有人误食中毒送医,科普知识真不能少,记住口诀:天冬纺锤形,地黄似糖参,认准正规渠道买最安心。
看着办公桌上泡着的天地黄茶渐渐见底,突然想起老中医的话:"现代人阴阳失调,这副药恰似太极图里的黑白二鱼。"或许我们缺的不是灵丹妙药,而是按时睡觉的勇气,但在这个996的时代,至少还有这对中药CP能给我们疲惫的身体递块救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