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图1:晾晒中的山茱萸) 最近总被粉丝追问:"那些红彤彤的枸杞、皱巴巴的陈皮到底咋用?"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讲讲果实类中药的奥秘,这些看似普通的小果子,可是老中医眼里的宝贝疙瘩,有的补气养血,有的消食化痰,关键还便宜好用!
【第一味】老祖宗留下的"红宝石"——枸杞子 (图2:宁夏枸杞晾晒场) 别小看这粒朱红色小果子,《本草纲目》里早有记载:"滋肾润肺,生精益气",我每次熬夜后都会抓一把枸杞配菊花,开水一冲闷10分钟,那股甘甜味带着菊花清香,喝上两周眼不干涩了,指甲月牙都多长了两个,不过要记住,正在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的朋友暂时别碰,它温补的性子这时候反而添乱。
【第二味】酸爽开胃的"红玛瑙"——山楂 (图3:糖葫芦摊位旁的山楂串) 街边糖葫芦的主角可不只是零食,药房里的炒山楂才是正经消食大将,去年春节吃撑了,老中医给开了张方子:山楂片配麦芽茶,没想到这酸酸甜甜的"饮料"真管用,连着喝三天,胃胀气跑得干干净净,但要特别注意,胃酸过多的朋友千万别贪杯,当心喝出"烧心"感。
【第三味】岭南人的"神仙果"——罗汉果 (图4:桂林街头晾晒的罗汉果) 这个丑萌丑萌的椭圆果子,可是北方朋友的救星,前阵子雾霾天嗓子哑了,广西同事塞给我半颗罗汉果,捏碎后滚水一冲,那股清甜沁到喉咙底,比含片还管用,不过这东西性凉,手脚冰凉的姐妹要少喝,可以搭两片生姜平衡寒性。
【第四味】明目降火的"小灯笼"——决明子 (图5:药房里的决明子特写) 电脑族办公桌上的玻璃罐常客,那些咖啡色小颗粒其实来自豆科植物的种子,我习惯每天抓一勺用保温杯焖着,喝到下午眼睛都不干涩,但千万别学我同事猛灌,她连喝三天闹肚子,原来这小家伙"脾气"挺倔,脾胃虚寒的根本扛不住。
【第五味】越陈越香的"橘子皮"——陈皮 (图6:新会陈皮晾晒工艺) 广东人家家户户都有的宝贝,三年以上的才算入门,上周炖羊肉汤时扔了两片,那油脂香混着果香瞬间升华,不过新鲜橘子皮可不能直接用,要阴干存放至少半年,不然喝了容易上火,最妙的是搭配普洱茶,刮油解腻还能消口臭。
【第六味】未成熟的秘密武器——青皮 (图7:中药铺里的青皮标本) 很多人不知道,橘子家族还有这个"叛逆少年",相比陈皮的温和,青皮专治肝郁气滞,记得邻居王姐更年期整天唉声叹气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青皮,不过这货性格太烈,泡水喝最多放3克,多了怕你晚上睡不着觉。
【第七味】破气消胀的"月亮湾"——枳壳 (图8:切片枳壳对比图) 这名字听着陌生?其实就是柚子的"亲戚",上个月吃多了粽子胃胀得难受,抓了几片枳壳煮水,那股独特的香气带着微苦,喝完没半小时就听到咕噜咕噜排气声,但这可是猛药,孕妇和体虚老人要绕道走。
【第八味】清热泻火的"山野精灵"——栀子 (图9:山间采摘栀子实拍) 江南山区常见的小白花结出的果子,晒干后像颗颗琥珀,我闺女高考前上火牙疼,老中医让用栀子配淡竹叶泡茶,那金黄色的茶汤看着就清凉,喝两次牙龈肿痛就好了大半,不过这玩意儿太寒,手脚发凉的千万别试。
【第九味】五味杂陈的"感情果"——五味子 (图10:东北山林里的五味子藤) 光听名字就知道不简单,酸甜苦辣咸全占齐了,我爸应酬喝酒必备神器,酒前嚼几粒,第二天头不晕,我们办公室改成泡水喝,那股综合味道初尝怪异,习惯了居然上瘾,但咳嗽痰多的时候要停喝,免得把痰液"锁"住。
【第十味】山中仙果"枣皮"——山茱萸 (图11:去核山茱萸制干过程) 这名字总让人误会是枣子亲戚,其实是山茱萸的果肉,老中医说它"补肝肾猛将",我用来配山药煮粥,连喝一个月,冬天手脚终于不冰凉,不过这货收敛性强,便秘人士要慎用,当心越补越"堵"。
(图12:中药铺果实类药材陈列墙) 这些大自然馈赠的果实药,个个都有独特脾性,泡水喝只是初级用法,懂行的还会拿它们炖肉、酿酒、制膏方,不过再好的补药也要对症,就像人参虽好,热性体质吃了反而流鼻血,建议大家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生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