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康美中药城管委会,一碗当归汤里熬出的产业奇迹

一归堂 2025-05-06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老李,你这当归切片机可得再擦亮点!"清晨七点的亳州康美中药城,王主任的嗓门比药材市场的叫卖声还敞亮,这位管委会当家人正挨个摊位转悠,裤脚还沾着昨夜巡查冷库留下的白霜,谁能想到,八年前这里还是片杂草丛生的荒地,如今倒成了年交易额超300亿的"中药华尔街"。

从"马路市场"到智慧药都 2014年的秋天,管委会办公室还在临时板房里办公,当时三十多家商户在露天摆摊卖药材,遇上下雨天,黄芪变"黄泥",党参掺"黑汤",王主任带着团队啃下"硬骨头"——三个月建成首期12万平智能交易中心,空调恒温系统让虫草不再怕潮,物联网溯源秤杜绝缺斤少两,如今走进交易大厅,电子屏滚动着全国各中药材产区的实时价格,戴着红袖章的"银发监督员"拿着手机就能扫码验真伪。

"药保姆"服务背后的生意经 在B区38号铺,"药三代"陈晓娟的手机突然响起:"您订购的50公斤三七已发货,物流单号..."她笑着展示管委会开发的"本草通"APP,这个集供需对接、质量检测、金融贷款于一体的平台,让中小商户接单效率提升三倍,更绝的是冷链中转站的"共享冷库",商户按小时租用仓位,成本直降六成,去年疫情期间,正是靠这个"中药云仓库",亳州的板蓝根才能48小时直达全国药店。

传统炮制术遇上新国潮 每周三下午的"古法炮制堂"最热闹,78岁的老药工张怀仁带着徒弟们演示"九蒸九晒"熟地黄,围观的短视频博主举着云台拍个不停,管委会专门辟出非遗传承基地,把《本草纲目》里的炮制技艺拍成抖音短剧,年轻商户小周尝到甜头,把传统的阿胶糕做成国风礼盒,借着管委会搭建的直播基地,单场卖出8000盒,现在药城里的"养生茶吧""药膳体验馆"排成长队,游客边喝菊花茶边扫码下单,古老药香混着现代科技味。

产业链上的"委员会经济" 深夜十点,质检中心的灯光还亮着,28岁的检测员小赵正在给一批川芎做重金属快检,身后的液相色谱仪闪烁着蓝光,管委会联合中国药科大学搞的"移动检测车"项目,让商户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农残检测,更绝的是"产业大脑"系统,汇集全国200个中药材主产区的数据,哪个品种要涨价、哪块地该轮作,大屏幕一目了然,今年春天,正是靠这个预警系统,亳州药农提前改种紧缺的猫爪草,少损失了两千多万。

藏在药香里的民生账本 在D区的"共享药房",68岁的刘大爷正免费量血压,这个由管委会牵头建设的便民服务站,每年为周边居民节省医药费上百万,商户们也爱这里的"纠纷调解室",上个月两批人参的品相争议,在老药师和法律顾问的调解下当场化解,最让药商们竖大拇指的,是管委会推出的"药材贷"——用库存药材作抵押,利率比银行低三成,去年光这一项就盘活了2.3亿资金。

夕阳西下,王主任又溜达到中药材初加工区,看着工人们熟练地给丹皮去芯、给麦冬筛灰,他掏出手机拍了段视频发到工作群:"明天开始抽检硫磺残留,重点查3号、7号车间!"这条消息瞬间弹出十几个"收到"的表情包,八年光阴,这片曾经堆放建筑垃圾的荒地上,不仅长出了百亿产业集群,更酿出了一碗属于新时代的"本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