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的中药铺遇上了烦心事,这位在杭州河坊街开了二十年药铺的老中医,发现往年稳定的三七供应商突然断货,新找的货源里还混着发霉的次品,他蹲在柜台后抽着烟叹气:"现在这中药材市场啊,连我这老江湖都摸不透了。"
这事儿还真不是个案,从云贵高原的三七田到长白山的人参地,从安徽亳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到广州清平药材城,整条中药材供应链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,前年云南干旱导致当归减产三成,去年甘肃暴雨泡烂了党参,今年广西的八角还没采收就遭遇了台风......老天爷的脾气越来越难琢磨,种药人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。
要说最要命的,还得数中间商这个"肠梗阻",老张在安国药材市场倒腾药材二十多年,亲眼见过同一批黄芪转手五次价格翻三倍,有的贩子往虫草里掺铁丝,给海马注胶,把陈年艾绒翻新当新货。"现在查得严了,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。"他边说边掀开货车篷布,露出几箱用报纸糊底的包装箱,"你看这外包装,除了行家谁看得出来?"
不过这两年也冒出些新鲜玩意儿,在亳州中药材电商产业园,90后老板娘小芳正对着手机直播:"家人们看这棵五年生野山参,根须完整芦头明显......"她背后是恒温恒湿的仓储区,电子屏上跳动着全国物流实时数据,这种"基地直采+冷链配送+区块链溯源"的模式,让不少老药工直摇头:"祖宗传下来的药材,现在倒被这些铁盒子和二维码管着了。"
其实早在十年前,就有聪明人开始布局全产业链,云南白药在文山建了万亩三七GAP基地,从播种到采收全程监控;同仁堂在河北搞了智慧药房,扫码就能查到药材"前世今生";广药集团更绝,直接包下整座大别山种霍山石斛,这些老牌药企摸着石头过河,慢慢趟出了新路子。
但中小药商的日子依然不好过,老李给我算过一笔账:以前从产地到药店,加价15%-20%是行规,现在光检测费就要吃掉5个点,冷链物流再加8个点,算上损耗和退货,利润薄得就像宣纸,更扎心的是,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熟客,转头就被电商平台抢走了。
最近听说国家要建中药材追溯系统,要求2025年前实现全链条可查询,这消息在药商群里炸开了锅,有人叫好说早该规范市场,也有人嘀咕又要多交钱,倒是常年跑山的药贩子老王看得明白:"就跟打假一样,真东西从来不怕验,那些靠蒙事的才慌了神。"
站在杭州中医药博物馆的标本馆里,看着玻璃柜里泛黄的《本草纲目》,突然觉得这千年传承的行当正在经历阵痛,或许就像老树发新芽,当现代物流遇上传统炮制,当区块链撞上阴阳五行,中药材供应链这场大考,终究会筛出真正懂行的人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从来都不是摆在展览柜里的标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