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陵药香传千年!探访南京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的守与变

一归堂 2025-05-06 科普健康 1630 0
A⁺AA⁻

清晨五点的汉中门,晨雾还未散尽,空气中已浮动着熟悉的药香,年过七旬的李长顺老先生照例第一个推开同仁堂老药铺的木门,灰白头发上落着细碎晨光,他轻抚着紫檀木药柜上排列整齐的铜秤,这杆祖辈传下的称药用了整整一甲子,秤砣底部还留着光绪年间的刻痕。

"现在年轻人总说'国潮'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才是真正的顶流。"李老边说边从玻璃罐里拈起片茯苓,迎着天光细细端详,作为省级非遗"金陵中药炮制术"第三代传人,他手掌间流转的不仅是药材,更是跨越三个世纪的匠心传承。

千年药脉今犹在

南京城西的石头城下,藏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巷,青石板路上深深浅浅的独轮车辙,见证着明清时期药商往来的繁华,巷尾"雷允上"的金字招牌下,第七代传人雷明正蹲在竹匾前翻晒当归。"别小看这晾晒功夫,晨露要收干,日头不过午,风向偏半分药性就走样。"他说着突然起身,像老鹰捉小鸡般抢下即将滚落的药匾——这手稳如磐石的"托匾功",可是师父亲传的绝活。

在夫子庙旁的百年药局里,95后姑娘陈雨桐正给游客演示"九蒸九晒"古法,她祖父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教授,如今这双纤纤玉手既能操作电子控温设备,也精通用竹筛筛药粉的老手艺。"上次给外国使节演示捣药,人家愣是把杵当艺术品要买走。"说到兴起,她突然哼起祖辈传唱的《用药歌诀》,清脆童谣惊飞了檐角晒太阳的麻雀。

指尖上的生死较量

秦淮河畔的"百草堂"里,68岁的张德安正在炮制附子,这位入行五十载的老药师,此刻额头沁汗,眼神却比针尖还锐利。"黑顺片要薄如蝉翼,漂在水上能立住不倒;白顺片得雪似银霜,入口即化不留渣。"说话间,他左手按着烫手的铁锅,右手刀锋游走如龙蛇,切出的药片竟带着冰裂纹般的纹理。

这种"火中取药"的绝技,在南京中药界有个浪漫说法叫"与阎王抢时间",张老指着墙上泛黄的《炮炙全书》手抄本:"当年师父教我,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。"如今他收徒先看指纹——常年接触剧毒药材,师徒俩掌纹竟都磨成了相似的波浪状。

新瓶装旧酒的突围战

在江宁开发区的智慧药房,"90后"海归硕士周子轩正调试着智能煎药系统,这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,祖父是金陵膏药王传人。"老法子熬阿胶要三天三夜守着灶,现在传感器能精准控制温度曲线。"他点击触摸屏调出百年古方数据库,电子显微镜下,传统水泛丸的蜂窝结构正被3D建模完美复刻。

老门东创意市集上,"中药咖啡"摊位前排起长队,当归拿铁、枸杞美式、肉桂摩卡......非遗传承人王慧娟笑呵呵地给年轻人递特调:"这杯益母草奶茶,可是宫斗剧女主同款。"她旗袍盘扣上别着微型捣药杵胸针,手机壳印着《本草纲目》插画,把古老智慧变成了最潮的文化符号。

薪火相传的密码

暮色中的清凉山,李长顺老先生带着徒弟在银杏树下辨识草药。"看这绞股蓝的龙须,摸起来像婴儿肌肤的是上品。"老人忽然正色道:"认药认的是天地造化,炮药用的是人心善恶。"月光爬上他珍藏的犀角碾槽,槽底"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"几个字泛着幽光。

市非遗保护中心最近启动了"青苗计划",用VR技术复原古代药市盛景,年轻人们戴着眼镜在虚拟街市穿梭,鼻尖仿佛萦绕着三百年前同仁堂的药香,而真正的传承,或许就藏在老药师教徒弟包扎伤口时,那卷纱布的手法仍保持着百年前的角度。

【当智能机械臂开始模拟古法切制饮片,当Z世代主播用盲盒形式推广养生茶包,南京中药传承人正书写着新的传奇,他们左手握着祖传的铜药杵,右手点击着数字化管理系统,在守正与创新之间走出独特的平衡之道,正如秦淮河千年不断流,金陵药香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