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当归怎么尝起来又甜又苦?是不是放久了变质了?"我举着刚煎好的深褐色药汤,皱着眉头问抓药的老师傅,老师傅笑着接过碗抿了一小口:"傻丫头,好当归就该是这个味!甜中回甘带点辛涩,这才叫'药香'。"
初尝当归:甜中带苦的惊喜
第一次喝当归汤时,我被这复杂的滋味惊到了,刚入口时带着蜂蜜般的清甜,咽下后喉咙却泛起微微的苦涩,像是含了片甘草后又嚼了口树皮,这种甜与苦的交织,让人忍不住想再喝一口确认,老中医说这是当归的"君臣佐使"——甜味来自当归挥发油中的萜类物质,苦味则是当归多糖在作怪。
在甘肃岷县的当归种植基地,药农老张教我辨认好当归:"你看这断面,黄白色的是归头最甜,暗褐色的归身药效足,带点麻舌感的才是正经货。"他随手掰断三年生的当归,空气里立刻弥漫起类似芹菜混合泥土的香气,我凑近闻了闻,竟莫名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晒中药的场景。
老药工眼里的当归滋味
"当归全身都是宝,但每个部位口感都不一样。"在亳州中药材市场,从业四十年的王师傅边说边演示,他把当归分成三段:靠近根茎的"归头"含糖量高达18%,嚼起来甜中带糯;中间的"归身"纤维明显,苦涩味更重;末端的"归尾"则像缩小版的芹菜梗,辛辣感最浓。
真正会吃当归的老饕,会把当归头切片当蜜饯,安徽亳州的张阿姨就教我做过"当归红枣糕":把当归头蒸软去苦味,和红枣一起捣成泥,上锅蒸成琥珀色的糕点,咬下去先是红枣的甜香,细品又能尝出当归特有的草本清香,完全没有想象中的中药味。
这些"怪味道"才是真当归
市面上不少当归产品为了迎合口味,添加大量冰糖、蜂蜜调味,但真正的行家都知道,道地当归该有三层味道:初尝微甜,细品带苦,咽下后口腔会泛起淡淡的辛麻感,就像品红酒要看挂杯,老药工判断当归真假,往往靠舌尖的这三重体验。
去年在青海走访时,遇见牧民大叔用当归喂马,我尝了口马槽里的当归碎末,那股强烈的生腥味差点把我呛到,大叔哈哈大笑:"姑娘不知道吧?新鲜当归含有0.3%的挥发油,直接吃就像生嚼芹菜杆子。"后来他教我用青稞酒泡当归,三个月后开坛,苦味全化在酒香里,只留下丝丝回甘。
当归的百变吃法
别以为当归只能炖汤,懂行的人玩出各种花样,在云南昭通,人们会把当归嫩叶焯水凉拌,入口先是薄荷般的清凉,随后泛起淡淡的甘苦;福建闽南地区有用当归花煮鱼丸的习俗,紫色的花瓣遇热收缩,裹着鱼肉泛出奇异的鲜甜。
我最难忘的是甘肃姑娘教的"当归冰粉":用当归汁代替石灰水点冰粉,透明的冻体泛着淡黄色,浇上酸奶和玫瑰酱,苦味被奶香中和,只剩若有若无的药香,当地姑娘说这吃法能去火气,她们从小吃到大。
小心!这些"假当归"骗过很多人
市场上染色当归、硫磺当归层出不穷,有次我在直播间买到"野生当归",看着黑红油亮的表皮挺高兴,结果一尝全是酸涩味,后来才知道是用染料泡过的柴胡根,真正的当归即使晾晒过度发白,嚼着也该有股太阳晒过的温暖香气。
老药工教了个鉴别诀窍:正宗当归含铁量是普通药材的8倍,掰断时断面会泛着金属光泽,去年在药博会上,我看见师傅现场演示"当归辨真伪"——把样品放入盐水杯,真当归会慢慢沉底,而掺假的则会浮在水面打转。
这样吃当归才不浪费
很多人把当归当调料猛放,其实每天3-5克足够,我跟着中医师学过"当归三吃":早晨用当归头泡水,午休喝当归枸杞茶,晚上炖汤时放归身,这样既能尝遍不同部位的风味,又不会过量。
最近迷上用当归须煮鸡蛋,把鸡枞菌大小的当归尾须塞进蛋壳缝,文火慢煮两小时,剥壳时当归香已经渗进蛋白,蘸着少许酱油吃,既有溏心蛋的嫩滑,又带着淡淡草药香,连挑食的孩子都抢着吃。
写着写着,我又想起老师傅那句话:"好药从不藏着掖着,就像这当归,越嚼越有滋味。"窗外飘来邻居家炖四物汤的香气,混合着当归特有的甘苦气息,忽然觉得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刻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