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让人心烦意乱,隔壁工位的小王捂着鼻子抱怨:"这鼻炎又犯了,纸巾都快被我承包了!"我突然想起奶奶常说的一句话:"鼻塞不通别硬扛,一包通关散泡水喝比啥喷剂都管用!"
藏在药匣子里的"呼吸救星"
第一次知道通关散还是去年陪老妈整理老宅阁楼,在褪色的红木药箱底层,我发现了个油纸包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"通关散",拆开一看,细碎的草药泛着暗绿光泽,凑近闻还有股辛辣的薄荷混着冰片的凉意,听外婆回忆,这是她年轻时从老中医那讨来的方子,专治"脑袋像灌水泥"的昏沉和鼻塞。
查资料才知道,这个不起眼的小配方居然大有来头。《黄帝内经》里早有"肺气通于鼻"的说法,而通关散正是遵循这个原理,主要成分不过四五味:皂角、细辛开窍醒神,薄荷、冰片清凉散热,最关键的鹅不食草更是民间治鼻塞的"隐形口罩",老药工说这配比讲究"辛而不燥,凉而不寒",就像给呼吸道做了次温和的SPA。
现代人的"急救包"升级版
前几天闺蜜来家吐槽儿子腺样体肥大,晚上睡觉打呼像拉风箱,我翻出压箱底的通关散让她试试——3克药粉兑200ml温水,看着孩子皱着眉头喝完,没想到半小时后鼻腔真的通畅了,现在她家出门必带小罐装,遇上雾霾天就当预防茶喝。
办公室白领小陈更绝,把通关散和陈皮配成"通气CP",他说自己常年加班熬夜,总感觉胸口堵着块石头,自从每天用保温杯泡这两味,不仅晨起口苦改善了,连开会时注意力都集中了,其实古人早就这么用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细辛配陈皮能"宣肺气而解郁结",特别适合压力大导致的气滞胸闷。
避开这些坑才能真见效
别看通关散原料简单,用错方法反而伤身,邻居张叔听说能治耳鸣,直接干嚼药粉结果辣得满嘴起泡,其实正确姿势应该是80℃热水冲泡,加盖焖5分钟滤渣饮用,特殊人群更要谨慎:孕妇绝对禁忌(细辛含挥发油可能刺激子宫),高血压患者别长期喝(细辛有升压风险),儿童用量要减半。
最有意思的是网上流传的"通关散奶茶",有人突发奇想加进茉莉花茶里,虽然薄荷与花香挺搭调,但中医提醒:寒性体质千万别跟风,否则容易腹痛腹泻,建议搭配红枣或生姜平衡药性,就像给猛药套了个缓冲垫。
三代人的使用说明书
在弄堂长大的孩子都见过这一幕:哪家小孩感冒鼻塞,阿婆就会掏出油纸包,用筷子尖挑点药粉抹在孩子鼻梁上,现在年轻人改良了用法,装进空余的维生素胶囊随身带着,地铁里犯困时闻一闻瞬间清醒,更有美妆博主发现,用通关散蒸汽熏脸能清洁毛孔,说是天然"毛孔疏通剂"。
不过最经典的还是应对"春运神器",老赵叔每年返乡前都泡好通关散当茶喝,他说火车上人多空气浊,提前疏通鼻窍能防止交叉感染,今年他孙子还发明了新吃法:把药粉拌蜂蜜抹在口罩内侧,既杀菌又提神。
这些情况千万停下
上个月社区组织义诊,中医师特意强调:连续喝三天没效果要停用,有人鼻塞好转后接着喝,结果半夜狂流鼻血——细辛毕竟有轻微毒性,中病即止才是正道,还有个误区要警惕:别拿它当减肥茶,过度发汗反而损伤津液。
最危险的是自制配方,有网友看短视频自学调配,把川芎当细辛用,结果喝出头晕恶心,正宗通关散讲究"轻清走上焦",每味药的炮制手法都有门道,比如鹅不食草要文火炒至微黄,冰片必须后下保留挥发性。
写在最后:这个传承百年的方子,既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应急锦囊,也是现代人调理亚健康的秘钥,下次感觉呼吸不畅时,不妨泡杯琥珀色的药茶,看着袅袅热气腾起,仿佛能看见那些穿越千年的草木智慧正在滋养身心,不过切记,任何养生法都要因人而异,喝之前最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