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以前种苞谷收入不稳定,现在改种柴胡、苍术,一亩地能多赚两三千!"在宜昌夷陵区雾渡河镇的山坡上,村民张大姐边除草边算着经济账,这片被神农架余脉环抱的土地,正靠着中药材种植改写着山区百姓的命运。
藏在三峡褶皱里的"百草园" 驱车穿过夷陵区连绵的山坳,总能在梯田里发现成片的草本植物,年近六旬的刘师傅指着坡地上的植株如数家珍:"这是桔梗,那是黄连,这边沟渠旁的艾草马上能收割了......"作为鄂西中药材主产区,这里年平均气温16℃、降水1200毫米的气候,加上富含锌硒的砂壤土,成了百余种道地药材的天然温床。
在乐天溪镇的深山里,世代相传的采药人至今保留着"七叶一枝花"的生长密码,这种当地特有品种的重楼,因为有效成分含量高出药典标准15%,被药企溢价30%收购,老药农李伯说:"清明前后挖出的重楼最金贵,根茎像生姜一样沁香。"如今他家后院晾晒的药材,通过电商能卖到北上广的中药铺。
从"靠山吃山"到科学种药 早年零散采集终究难成规模,夷陵人开始琢磨"把野山参变成家底",2018年,区里请来农科院专家,在樟村坪建起标准化种植基地,让人意外的是,老药农们祖传的"土法子"和现代农业竟擦出火花——用腐熟的牛羊粪替代化肥,采取间作套种保持生态平衡,无人机监测墒情虫害。
在龙泉镇的智能大棚里,温度湿度全由电脑调控,技术员小王展示着手机APP:"现在浇水施肥精准到每株,就像照顾孩子。"这种科学种植让柴胡素含量提升20%,每亩收益突破万元,更妙的是,地里套种的贝母与苍术形成共生关系,既节省土地又提高品质。
产业链上的"七十二变" 清晨五点,位于小溪塔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就开始热闹,安徽药商老周每周必来:"这里的独活条直粉足,泡酒料最正宗。"市场一角,几位妇女正把艾草加工成艾灸条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香,如今夷陵的中药材加工玩出新花样:药茶、药膳包、中草药香囊......产品矩阵越拉越长。
邓村乡的陈老板去年建起提取车间,专门生产银杏叶提取物。"叶子烘干粉碎后,能提炼出黄酮苷等有效成分,出口欧洲每吨赚外汇。"他指着罐装生产线介绍,剩下的残渣还能做成有机肥,形成循环经济,据统计,全区已发展中药材初加工企业47家,深加工转化率达到65%。
政策春风催开"致富花" 区农业农村局的老赵掏出厚厚一沓文件:"从育苗补贴到冷库建设,从品牌创建到电商扶持,全流程都有政策兜底。"今年新推出的"中药材保险",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,在黄花镇,3000亩林下仿野生种植基地正申报GAP认证,拿到这张"通行证",产品就能直供同仁堂等老字号。
更让药农兴奋的是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鑫鼎生物公司与12个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,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,村民老杨算过账:"种3亩黄连,年收入稳超10万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"目前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25万亩,带动3.6万农户增收,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。
藏在深山的未来蓝图 站在百里荒的观景台俯瞰,层层药田如绿色波浪般起伏,区里正在谋划建设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区,把古法炮制技艺、药膳文化体验与民宿经济结合,在雾渡河中药材博览园,游客可以认领专属药田,秋季来采收定制药材。
夜幕降临时,各中药材产区的加工车间依然灯火通明,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"草木黄金",正在新时代焕发生机,或许不久的将来,当我们谈论大健康产业时,夷陵区的名字会像长白山人参、亳州芍药一样响亮,毕竟在这片被神农氏眷顾的土地上,每一株草药都生长着脱贫致富的希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