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收到好多小伙伴留言说"喝了养胃中药反而吃饭没胃口",甚至有人一闻到饭味就反胃,其实这种情况特别常见,上周我邻居王阿姨就抱着药罐子来诉苦,说她每天按时喝调理脾胃的中药,结果半个月瘦了8斤,看见红烧肉都直犯恶心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事儿到底咋回事,该咋办?
【第一个坑:药材太猛伤胃气】 老祖宗留下的药方讲究"中病即止",但现在有些大夫开方像打重拳,比如黄芪、白术这些补气药,正常量该是10-15克,有的直接怼到30克往上,就像给轮胎打气,本来漏点气补补就行,结果直接打到爆胎边缘,胃本来就娇贵,突然被大剂量药材猛攻,不闹脾气才怪,我同事之前喝四君子汤,大夫给开了党参20克,结果喝完整天喛气,改成10克后就好多了。
【第二个坑:服药时间撞枪口】 很多人觉得中药要趁热喝,殊不知空腹喝苦寒药最伤胃,有个朋友每天早起空腹灌黄连水,说是清胃火,结果两个月下来闻到粥味都想吐,其实正确做法是饭后半小时温服,特别是含黄芩、栀子这类寒性药的方子,就像冰镇啤酒得常温放会儿才能喝,不然肠胃肯定要抗议。
【第三个坑:配伍忘记护胃将】 好的中医开方会像炒菜讲究火候,该加葱姜蒜(生姜、大枣)就得加,见过有些方子光顾着清热祛湿,茯苓、薏仁哗哗下,却忘了放两片生姜护胃,这就像吃螃蟹不放姜醋,寒气直往胃里钻,建议大家拿到方子先看看有没有生姜、砂仁、木香这些"和事佬",没有的话赶紧找大夫商量。
【第四个坑:煎药方式错得离谱】 现在代煎中药特别方便,但机器煎药都是统一模式,要知道治胃病的药应该小火慢熬,武火(大火)烧开后转文火(小火)咕嘟20分钟最合适,上次我妈图省事用高压锅煮中药,结果药汁发黑还带焦味,喝了两口就开始反酸,记住陶瓷锅/不锈钢锅才是正经煎药工具,电磁炉定时器要盯紧。
【第五个坑:个体差异被忽视】 有人天生就是"中药敏感体质",就像有些人喝酒上脸一样,我表弟属于湿热体质,喝普通养胃方子就拉肚子,后来大夫给他加了少量黄连才适应,如果服药期间出现持续恶心、腹痛,千万别硬扛,要及时跟大夫沟通调方,毕竟脚大了鞋不合适,总不能削足适履。
那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?我整理了几个实用小妙招:
- 吃药前含块甘草片:就像给胃穿件防护服,能缓冲苦味刺激
- 药汤晾到37度再喝:接近体温的温度最护胃
- 喝完药立即吃点苏打饼干:中和胃酸还能压住恶心感
- 舌苔厚腻时停服两天:说明脾胃运化不了,强行喝等于雪上加霜
- 早晨第一杯药换成小米粥送服:温和滋养比空腹猛灌强百倍
最后提醒各位正在喝中药的朋友,调理期间要像照顾新生儿一样精心,少吃海鲜、冷饮这些"捣乱分子",吃饭做到七分饱,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,如果连续三天还是恶心难受,别自己瞎琢磨,赶紧去找大夫调整方子,毕竟中药讲的是个性化治疗,没有放之四海皆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