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总有人私信问"熬中药时黄酒到底该加多少啊?"这个问题可真不好一概而论,老张我当了十几年中药师,每次遇到病人问这个都要先翻病历本——不同的方子、不同的病症、不同的体质,这黄酒的用量讲究可大了去了!
举个栗子,上个月有个小伙子拿着活血化瘀的药方来抓药,非得让我给他算黄酒量,他这方子里有当归、川芎、红花这些活血猛将,我就让他用二两黄酒当药引,结果第二天就拎着熬糊的砂锅来投诉,说按我说的量把药熬成炭了,后来一问才知道,这小子把家里炒菜用的料酒倒进去大半瓶,那能不出事吗?
所以说第一课得先分清楚黄酒和料酒,咱们药店说的黄酒都是指传统酿造的绍兴黄酒那种,酒精度14-16度左右,您要是拿超市买的"烹调料酒"来凑数,别说药效打折,搞不好还会引出新毛病,就像做红烧肉用啤酒代替黄酒,味道完全不对路不是?
回到正题,常规情况下黄酒的用量主要看三个因素:
- 方子类型:活血化瘀类的药(比如治疗痛经、跌打损伤)通常用30-50ml,补益类的(像阿胶糕、参茸丸)只要10-20ml就够了
- 煎煮方式:如果是要把黄酒当水来煎药,大概用150-200ml;要是最后服药时当药引子,30ml以内最稳妥
- 医生嘱咐:有些老中医开方时会特别标注"黄酒半盅",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医嘱来,别自作主张
我见过最离谱的是去年冬天,有位大姐治风湿痛的方子明明写着"黄酒为引",她愣是每天早晚各喝二两,结果半个月下来关节疼没见好,倒是喝出了胃出血,后来才搞清楚,人家大夫说的是把黄酒当溶剂煎药,她却直接当药酒喝了!
这里教大家个笨办法:如果处方没说具体用量,就看药材重量,一般来说每付药配1-2两黄酒比较保险,比如治宫寒的艾附暖宫丸方子,当归、艾叶这些加起来200克左右,配上50ml黄酒刚刚好,要是碰上人参、西洋参这类补气药材,黄酒最多加30ml,不然容易上火。
特别注意这几种情况要减量或禁用: ▶ 酒精过敏体质:哪怕医生说要用,也得跟医生商量换方案 ▶ 高血压、肝病患者:黄酒里的酒精可能加重病情 ▶ 孕妇:特别是孕早期,除非医生特别说明,否则千万别碰 ▶ 感冒发烧期间:这时候喝酒精类饮品容易加重症状
说到怎么用也有门道,最常见的是先把黄酒倒进砂锅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10分钟,让酒气挥发掉再下其他药材,有些需要酒泡的药材(像蛇床子、锁阳),就得提前一天用黄酒浸泡,但像阿胶、鹿角胶这种动物类药材,必须用黄酒烊化,直接倒热水会结块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很多中成药里其实都含黄酒,比如云南白药气雾剂、麝香壮骨膏这些外用药,还有妇科千金片、逍遥丸之类的内服药,仔细看说明书都会发现有黄酒成分,所以就算医生没特别交代,日常吃药时也最好忌口,别一边喝药一边配着白酒撸串,那真是白搭钱还伤身。
记住这个口诀:"看方子、问大夫、选对酒、控好量",实在拿不准就买那种小瓶装的古越龙山三年陈,一次用半瓶不浪费,毕竟中药讲究的是君臣佐使,黄酒用对了是良药,用错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