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大哥,你家那三亩地种的啥宝贝?天天见大车进进出出拉货!"村口小卖部的老王叼着烟卷,看着隔壁山坳里忙碌的运输车队直咂舌,张德顺抹了把额头的汗珠,望着坡地上郁郁葱葱的植株笑而不语——这些看似普通的绿苗,可是承载着他家三代人的致富经。
藏在深山里的金疙瘩 要说这苍柱,在城里人眼里不过是药房角落里的普通药材,但在我们云岭山区,老辈人都知道"七月苍柱赛人参"的说法,前年县药材公司开出的收购价,晒干品每公斤破百元,比种烤烟划算多了,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儿不娇气,房前屋后、荒坡隙地都能安身。
老把式才懂的择地门道 清明那日跟着张大哥上山选地,他弯腰抓起把土搓了搓:"看见没?这种带砂的弱酸性土最相宜,黏土地可存不住水。"说着拔起根野草,根系带着的泥土簌簌掉落:"排水不畅的地块,遇上梅雨天准烂根。"
整地时颇有讲究,深耕要够三十公分,得像给娃娃做棉被似的铺上腐熟农家肥,我亲眼见张家媳妇拎着竹篮,挨个坑穴撒着自制的骨粉混合物,她说这比买化肥划算,效果还不打折扣。
扦插育苗的土法子 别以为种苍柱非得买苗,村里都传着祖传的扦插法,惊蛰前后剪取两年生壮枝,截成二十公分带芽眼的段儿,下头蘸着草木灰往墒地里斜插,张家小子跟我透露玄机:"插条得露两个节在外头,像给人留口气喘着。"
苗床要搭拱棚保温,晨昏各掀次塑料膜透气,半月后去看,嫩芽顶开覆土探出尖尖角,活像一群破土而出的绿精灵,待长到半米光景,就得趁阴天移栽,切记不可伤着根须。
四季田管的门道 芒种时节追施饼肥最相宜,张大哥家的秘方是用菜籽饼泡水发酵,伏天杂草疯长,他却不使除草剂,抡着锄头搞"浅耕断根",秋分过后要控水,地里沟渠挖得比别处深两寸,这是防涝渍害的祖传手艺。
最绝的是冬季培土,他们用山间腐叶土掺河泥,像给植株穿夹袄,有回我问为何不施化肥,老张眯着眼笑:"急火攻心的东西,坏的是药材性子。"
采收加工的时辰诀 霜降后茎叶泛黄就得动手,铁耙轻挖别伤根,抖落泥土时要像摘花生般仔细,张家媳妇总把鲜货摊在竹匾里,摆在通风处阴干,有次图省事用电烘箱,结果香味尽失,这才懂古法晾晒的妙处。
识破病害的土方阵 去年暴雨后邻村闹根腐病,老张却稳如泰山,他的诀窍是端午采艾草熬汁灌根,平时用苦楝树叶泡水喷洒,有虫害也不慌,蒜瓣捣碎兑水就是天然杀虫剂。
卖货里面的学问账 这些年药材贩子压价厉害,张家改走电商路子,他们给苍柱扎成文艺范的小捆,贴上手工标签,竟在城里养生圈卖出高价,去年还试种林下套种模式,在松树林里铺满苍柱,既遮荫又保墒。
如今站在山坡放眼望去,梯田般的苍柱地连绵起伏,张大哥摸着手机里的订单截图感慨:"老祖宗留下的东西,只要肯琢磨,照样能闯出新天地。"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那些绿油油的植株在风中沙沙作响,仿佛在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