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家的药店又断货了,这种三年前还堆在角落里的药材,现在成了抢手货,他蹲在后院晒药场,看着手机里不断跳动的收购信息,嘴里念叨着:"白及这玩意儿,怎么突然就成了金疙瘩?"
藏在深山里的"美白刺客" 要说白及这味药,老辈人可都门儿清,在云南怒江的悬崖上,贵州雷公山的石缝里,这些绿油油的兰科植物就像山里的野精灵,它们开着淡紫色的花,根茎却藏着大秘密——晒干后能磨成细粉,是古代贵妇人敷面的秘方,您要是看过《如懿传》,就知道炩妃娘娘那盒美白散,八成就是白及粉兑的。
不过现在可金贵了!前年还有采药人背着竹篓进山,今年都改骑摩托了,老张头在滇西采了三十年草药,去年挖到株拳头大的野生白及,当场就被药商加了价:"老哥,这棵抵得上你半个月工钱!"
地里长出来的"软黄金" 您可别小看这些丑巴巴的块根,现在市场上种植白及统货也就百来块一斤,野生的能翻十倍!为啥差价这么大?关键就在"野"字上,老中医王大夫举着灯盏仔细端详:"种植的像土豆片,野生的带着山野灵气,断面有金线纹的才是上品。"
去年安徽亳州药市出了桩新鲜事,两箱标着"野生"的白及被查出是贵州仿野生种植的,老板拍着大腿后悔:"早知道不省那运费,直接从山里收!"现在行家收货都要看"身份证"——带点红土的、根须带伤疤的,准是山里挖的。
深山寻宝记 要说采野生白及,那可是门技术活,四川药农老周摸出手机相册:"瞧见没?九月初霜降前,得盯着这种紫红花。"他指着照片里岩缝中的植株,"下坡得拿锄头撬,上坡要用手扒拉,遇上蛇窝还得撒雄黄..."
最惊险的是去年在神农架,老周他们跟着野猪脚印找白及,结果遇上野猪群,几个人抱着树干熬到天亮,下山时裤腿全让荆棘撕成布条,不过那趟收获也值了,挖出二十多斤"野货",够给儿子凑半年学费。
市场里的"猫鼠游戏" 现在药材市场可热闹了,浙江磐安的摊主支着帐篷收鲜货,广州清平市场的炒家囤着货等涨价,但行家都知道,真正的野生白及早进了高端药房,某连锁药店采购经理透露:"我们柜面上标的'野山白及',其实九成是仿野生种植的。"
有意思的是,现在连造假都升级了,有人把种植白及泡硫磺熏,再用红土裹根,老药师教了个笨办法:"拿砂纸蹭蹭表皮,发白的就是硫熏货。"不过最保险的还是闻味道,野生的带着山林潮气,种植的总有股子化肥腥。
救命仙草的困境 别看现在白及卖得俏,老药工却直叹气,三十年前漫山遍野的"白芨"(老辈人常把"白及"读作"白芨"),现在要找个新产区比登天还难,云南文山的老药农算过账:雇人挖一天成本八百,还不一定能找到几棵。
更让人揪心的是替代品乱象,某网红直播间卖的"野生白及面膜",成分表里压根没这味药,北京同仁堂的老师傅摇头:"有些止咳胶囊偷减白及用量,换成便宜货,药效能好吗?"
夜幕下,老李还在后院刷着手机,忽然"叮"的一声,跳出条新消息:"云南新到野生白及,速来!"他抓起外套就往外跑,又突然顿住脚——柜台玻璃罐里那株标本,正静静映着月光。
各位看官,您要是在山里见过这种带紫花的植物,可千万别乱采,现在人工种植技术成熟,何必去祸害野生资源?毕竟山里的宝贝,终究要留给懂得珍惜的人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?欢迎在评论区唠唠,您那儿还有真野生白及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