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肚子凉飕飕的,吃饭稍微多点就胀得难受,还老是打嗝反酸,去看中医才知道,原来是胃寒在作怪!老师傅说现在十个人里有八个都有胃寒毛病,特别是年轻人爱吃冰饮、熬夜加班,把胃折腾得够呛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专治胃寒的中药,都是实打实的"暖胃小能手"!
生姜:厨房里的"暖胃先锋" 说起治胃寒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生姜,这黄澄澄的根茎可不光是炒菜提味的调料,更是老祖宗留下的暖胃法宝,记得小时候着凉呕吐,奶奶总会切几片姜煮水,辣得冒汗却特别管用,中医说它性温味辛,能驱散脾胃寒气,就像往肚子里放了个小太阳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喝奶茶,其实不妨学学广东人煲姜枣茶,红枣去核剪小块,生姜切片,煮上十分钟,加点红糖调味,我坚持喝了两周,发现早上起床不再嘴泛清水,手脚也不像以前那么冰凉,不过要注意,烂姜可不能吃,发霉的姜会产生有害物质,反而伤胃。
附子:千年暖胃"黑金刚" 第一次听说附子是在药店抓药时,老药剂师从小黑袋子里倒出乌漆嘛黑的块块,看着挺吓人,但这黑乎乎的东西可是温阳散寒的猛将,特别适合那种吃凉物就腹痛、拉肚子的严重胃寒患者,附子通常要和其他药材配伍使用,比如经典方剂"附子理中丸",就是专门对付脘腹冷痛的。
有个邻居张叔常年胃寒,夏天都要捂着热水袋,后来老中医给他开了含附子的药方,才喝三天就说肚子里像揣了个暖宝宝,不过附子有毒,必须炮制后才能用,千万别自己瞎折腾,一定要遵医嘱。
肉桂:办公室必备"暖胃香薰" 要说最方便的暖胃中药,当属肉桂粉,我现在办公桌抽屉里就备着小罐,早晨冲咖啡时加一勺,香气瞬间弥漫开来,肉桂性大热,能补火助阳,对那种吃点凉的就胃胀、嗳气的人特别合适,记得要选"桂皮"而不是"肉桂粉",正宗的油多味浓。
同事小王有次痛经,老中医让她用肉桂粉掺蜂蜜冲水喝,结果不仅缓解了疼痛,连带胃寒的症状都好转了,不过阴虚火旺、口干舌燥的人要少用,不然容易上火。
丁香:古代贵族的"口香糖" 别看丁香个头小,人家可是古代宫廷的宠儿,含苞待放的花蕾晒干后,用来泡茶能暖胃止呕,我试过在茶杯里放三五粒,续水三次都还有香味,特别是饭后腹胀的时候,喝点丁香茶特别舒服,就像给胃做了个温柔SPA。
现在有些聪明商家把丁香做成蜜饯,酸甜可口还能养胃,但注意别买太白的,可能是硫磺熏过的,真正自然的丁香蜜颜色偏深,表面有点发皱。
砂仁:广东人煲汤的"秘密武器" 去过粤菜馆的都知道,很多汤里都飘着几颗椭圆的种子,这就是砂仁,它能行气调中,特别适合吃饱了就胀闷、喛气的胃寒人群,我家冰箱常备干的春砂仁,炖排骨汤时放七八颗,汤头立刻变得清香醇厚。
有次朋友胃胀痛得直不起腰,我给她煮了砂仁鲫鱼汤,鲫鱼煎透加水,放入砂仁、陈皮炖半小时,喝下去没两天就好了,不过孕妇要慎用,这玩意有催产作用。
高良姜:藏在米缸里的"暖胃宝" 在南方菜市场经常能看到卖高良姜的摊位,长得跟普通姜差不多,但更粗壮,这种姜性质温和,适合长期熬粥调养,我妈每年冬天都会腌高良姜,切成薄片用盐醋泡着,每天早上嚼两片,说是比吃药强多了。
现在超市也有现成的高良姜片卖,我试过拿来炒牛肉,去腥效果特别好,不过要买土黄色的自然晒干品,那种雪白的可能是硫磺加工过的。
花椒:川渝人的"天然胃药" 作为无辣不欢的四川妹子,家里花椒消耗量惊人,其实除了麻辣过瘾,花椒还是温中散寒的好手,记得大学室友胃寒,每次生理期都疼得脸色发白,后来每天早晨空腹嚼几粒花椒,居然慢慢调理好了。
现在流行花椒红茶,我用3克花椒加5克红茶煮水,喝完整个上午胃都暖暖的,不过空口吃花椒容易上火,最好搭配着红枣、枸杞一起用。
日常暖胃小妙招 光靠吃药还不够,生活习惯更要改,我给自己定了规矩:
- 早上必须吃热乎早餐,小米粥配馒头最养胃
- 随身带保温杯,拒绝冰美式和冷饮
- 每晚艾叶泡脚,水位漫过脚踝
- 每周做两次腹部热敷,粗盐炒热装布袋敷肚脐
上个月公司体检,好几个同事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,其实胃寒久了确实容易引发各种炎症,大家千万要重视,不过也别慌着乱吃药,这些中药材虽然温和,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搭配使用,要是吃了几周还没改善,赶紧找专业医生看看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。
最后提醒一句,胃病三分治七分养,与其生病了猛灌中药,不如平时好好爱惜自己的胃,少吃生冷辛辣,保持规律作息,这才是真正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