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白花蛇和祁蛇是一回事儿吗?"我蹲在同仁堂老药工王师傅的柜台前,看着玻璃罐里盘着的灰褐色蛇干问道,王师傅推了推老花镜,手指轻轻敲了敲罐子:"小伙子,这学问可大了,要是分不清,可是要出人命的!"
那年暑假我在中药店当学徒,没想到第一条就撞见这么个"要命"的问题,王师傅从柜台底下摸出本泛黄的《本草纲目》,指着一行注解说:"李时珍早写过,白花蛇即蕲州蚺蛇,产自湖北蕲春者为上。"他突然压低声音:"不过现在市面上叫祁蛇的,十有八九都是冒牌货!"
从"白花"到"祁蛇":名字背后的千年恩怨 要说清这事,得从古代药材命名规矩说起,老辈人讲,"白花蛇"这名字最早见于宋代《开宝本草》,专指产自蕲州(今湖北蕲春)的五步蛇,这种蛇背部有24个灰白色菱形斑纹,活像开了一朵朵白花,加上"蕲"字发音近"七",民间慢慢就叫成了"白花蛇"。
可到了明清时期,北方药商发现山西、河北产的蝮蛇也有类似斑纹,便打着"祁州白花蛇"的旗号售卖,这一来二去,"祁蛇"就成了北方蛇的代称,王师傅拿起两种蛇干比划:"你看这蕲蛇,吻尖尾短,眼睛到鼻梁的距离等于鼻孔间距;祁蛇呢,头呈三角形,尾巴要长出两节。"
药房柜台前的生死较量 去年秋天,店里来了个河南客商,扛着个鼓囊囊的编织袋。"王掌柜,这可是正宗祁州白花蛇!"他解开绳子,二十多条灰扑扑的蛇干哗啦啦倒在地上,我凑近细看,这些蛇足有半米多长,鳞片泛着青黑色金属光泽。
王师傅捏起一条对着光看:"腹鳞157片,尾下鳞双列,这是标准的蝮蛇特征。"转头对客商苦笑:"老哥,你这明明是华北蝮,按规矩该标'祁蛇',要是写成白花蛇,抓到药检局要挨罚的。"客商脸色骤变,原来他这批货正是要冒充蕲蛇卖给旅游景区的。
药店学徒必学的辨蛇六招 在王师傅调教下,我学会了看"三白三黑":正品蕲蛇背部有3条深色纵纹,腹部灰白带黑斑;祁蛇则是均匀的灰褐色斑点,更关键的是闻气味——蕲蛇晒干后带着股特殊的腥甜味,而北方蛇总有股洗不掉的土腥味。
有次帮抓药,我发现个蹊跷:处方开的"白花蛇"对应的确是蕲蛇,可药斗里装的却是山西货,王师傅叹口气:"现在蕲春野生五步蛇快绝种了,真正的蕲蛇要卖到两千多一斤,小店哪进得起?"他教我认包装上的"地理标志保护产品"烫金字,"没有这个标的,都是李鬼。"
古方今用的生死门道 《本草衍义》里说白花蛇"性窜而能祛风",老中医开方治风湿痹痛必用它,有次给位关节炎老太太配药,王师傅特意选了条粗壮的蕲蛇:"关节变形严重的,得用地道药材才镇得住。"他边说边把蛇剪成寸段,"祁蛇药劲猛,但走表不入里,遇上重症还得靠蕲州货。"
最惊险的是处理炮制环节,有次我图省事,直接把蛇扔进酒里泡,王师傅赶紧拦住:"蕲蛇要先去头尾,用黄酒浸润三天才能去毒!"他指着墙角玻璃缸里发黑的蛇头:"上个月有个小伙子不懂规矩,泡完酒直接喝,结果半夜送急诊洗胃。"
药材江湖里的阴阳账本 在亳州药市转悠时,我见识了更复杂的门道,同一个摊位摆着两种价签:"蕲蛇"标价888元/斤,"祁蛇"只要168元,摊主露出缝满补丁的袖口:"小兄弟,你要真蕲蛇?库存就三斤,都是前几年收的老货。"他神秘兮兮掏出个红木盒,"这是今年新采的,不过产地写的是山东。"
回来跟王师傅一说,老人家气得直跺脚:"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!按《中国药典》,只有湖北蕲春、江西九江产的才能叫白花蛇,那些北方货充其量算'代用品',药效差着十万八千里!"
如今每次经过药店的蛇类专柜,我都会想起王师傅那句唠叨:"这行水深,记住白花蛇三个字背后藏着一部《本草》血泪史。"最近听说蕲春建立了五步蛇保护区,人工养殖也渐成规模,或许有天我们终于能实现古人"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"的遗愿,毕竟在中药百草堂里,每味药材都该是清清楚楚的本来面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