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中药材当归行情狂飙!从滞销到每公斤涨30元,这波逆袭藏着哪些门道?

一归堂 2025-05-05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张,你家那批当归出手了吗?"2017年开春,在甘肃岷县当归交易市场,老李攥着手机冲进合作社,屏幕上跳动的药材报价让他声音发颤,就在半年前,这些黄褐色的根茎还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,如今每公斤价格却像坐了火箭般冲破80元大关,这场发生在中药材市场的"当归热",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?

冰火两重天的市场转折 时间倒回2016年底,当归种植户们还在为滞销发愁,冷库里堆积如山的当归散发着淡淡药香,却换不来几张订单。"最便宜时统货才卖45元,还不够付人工钱。"药农王大姐掰着手指算账,化肥涨价、采挖成本增加,种得多赔得多,这种低迷行情持续了整整两年,直到2017年春节后,市场突然像被点燃的火药桶。

神秘买家现身引发的蝴蝶效应 转机始于某天深夜的一通电话。"有多少收多少,现金现结!"神秘采购团的出现打破了僵局,这些挂着川渝、安徽牌照的大货车,开始整车整车地装走当归,后来才知道,这些买家既有中成药企业,也有嗅到商机的游资,某药企采购经理透露:"当年流感疫情频发,抗病毒口服液需求暴增,当归作为原料药出现全国性缺口。"

藏在深山里的财富觉醒 在甘肃宕昌的褶皱山脉里,世代种植当归的药农们经历了冰火两重天,60岁的赵大爷记得,清明前后家家户户连夜采挖,"往年这时候贩子压价,今年反过来求着我们卖",他指着院角码成小山的当归说:"带芦头的一等品能卖到95元,比去年翻一番!"这种疯狂行情甚至催生了"当归经纪人",专门帮药农对接外地客商,抽成收入比种地还高。

资本与政策的共舞时刻 市场狂热背后,游资炒作的影子若隐若现,2017年3月,某中药材电子盘突然出现大量当归仓单交割,现货市场价格应声而涨,更关键的是政策东风——国家中医药法正式实施,多地将当归列入"定制药园"项目,云南某药企老板算了一笔账:"每吨当归成本上涨1500元,但成品药价格能提30%,这波行情不追就亏了。"

产业链上的生死时速 暴涨行情下暗流涌动,在陇西药材集散地,凌晨三点的装卸区依旧灯火通明。"现在都是现金交易,怕银行转账耽误时间。"货运司机小刘见证着每天数百吨当归的流动,但狂欢中也有隐忧,安徽亳州某药商囤积的200吨当归因储存不当发霉,一夜之间损失百万,更戏剧性的是,当新货即将上市时,市场突然传出"质量抽检加严"的消息,引发恐慌性抛售。

药农们的喜忧参半 站在自家晾晒场前,当归种植大户老陈望着金灿灿的根须,脸上笑容却带着苦涩。"价格好是好,可育苗成本涨得吓人,包衣当归种子每斤要80元。"他给记者算细账:亩产干货300公斤,按均价85元算,毛收入2.5万,但扣除土地流转、农机租赁等费用,净利不到四成,更让他担心的是跟风种植,"隔壁村已经扩种300亩,明年怕是又要跌回去"。

资本退潮后的行业启示 这场持续8个月的当归狂欢,最终在2017年秋收时画上句号,随着新货集中上市,价格逐渐回落至65元区间,但这次波动给行业上了生动一课:某中药协会负责人指出,当归价格指数与流感发病率相关性达78%,说明原料药储备机制的重要性,更多药企开始布局"公司+农户"模式,甘肃定西甚至出现当归期货交易培训班。

藏在当归里的中国智慧 回顾这轮行情,不难发现传统药材与现代经济的奇妙碰撞,当千年药典遇上资本市场,当深山老林连通电商平台,当归已不仅是治病的药材,更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微观样本,如今走在岷县当归城,电子显示屏滚动着全球行情,穿着帆布鞋的"药三代"们用手机直播带货,古老中药材正在书写新的财富传奇。

这场席卷全国的当归热潮,恰似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缩影,它告诉我们:既要敬畏市场规律,也要读懂政策风向;既要传承地道炮制技艺,也要学会现代营销玩法,当2018年的新苗破土而出时,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药农们,或许正在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这片生长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