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端午时节,门前挂棵草,疾病不会扰"这句民谚里说的草,十有八九指的是菖蒲,不过您要是去中药店抓药,掌柜问你要石菖蒲还是水菖蒲时,八成会愣住——这不就是同一种东西嘛?
要说清这对"双胞胎",得从三年前那个梅雨季节说起,当时我跟着师父在江南采药,路过溪边时,他突然蹲下揪了株叶子宽大的植物:"这是水菖蒲,毒着呢!"转头又在岩缝里掐了段细叶的:"这才是入药的石菖蒲。"我当时就懵了,这不都叫菖蒲么?
■ 千年认药史里的名分官司 翻开《本草经集注》,陶弘景早给断过案:"生于池泽者为水菖蒲,生石上者为石菖蒲",可老百姓哪管这些,见着叶子像剑的都叫菖蒲,就像东北人管蒲公英叫婆婆丁,云南人叫苦菜一样,都是约定俗成的叫法。
有意思的是,古人还玩文字游戏。《诗经》里"彼泽之陂,有蒲菡萏"的蒲,《楚辞》中"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"的江离,很多都是菖蒲的雅称,倒是李时珍在《纲目》里说得明白:"菖蒲凡五种,生于池泽,蒲叶瘦,根高二三尺者,宁茭也;根瘦无毛者,乃石菖蒲也"。
■ 药房柜台前的真假美猴王 去年陪邻居王婶去买药,她拿着处方质问店员:"你们给的石菖蒲怎么没有香气?"原来她记忆中的菖蒲该是端午节挂的那种清香扑鼻的水菖蒲,其实二者差别大了去了:
- 看出身:石菖蒲是天南星科,水菖蒲属鸢尾科
- 辨长相:石菖蒲叶如茅草细韧,水菖蒲叶似刀刃宽厚
- 闻气味:石菖蒲带辛辣,水菖蒲清香带腥
- 论药性:石菖蒲温燥开窍,水菖蒲寒凉解毒
老药师教我个笨办法:揉碎茎叶,辣眼睛的是石菖蒲,熏鼻子的是水菖蒲,就像川渝火锅和广式打边炉,看着都是锅,滋味差千里。
■ 药匣子里的生存法则 在中医院实习时,我发现医生开石菖蒲特讲究,治失眠配远志,疗健忘搭茯苓,对付梅核气就找厚朴,有次见张老开方治癫痫,石菖蒲量用到30克,把我惊得笔都抖了,他笑道:"此物辛开苦降,专通心窍,用量不到不见效。"
水菖蒲的日子就清净多了,多在外治场域露脸,老家有个偏方,鲜水菖蒲捣汁滴耳治中耳炎,比抗生素还灵,不过可得谨记:水菖蒲全株含β-细辛醚,过量能麻舌头,千万别内服。
■ 厨房里的菖蒲经济学 别看药房分得清,到了菜市场又乱套,上个月陪老妈逛早市,卖野菜的大爷信誓旦旦:"这可是正宗野菖蒲,包粽子香得很!"仔细一看,分明是水菖蒲,其实两者都能调味,石菖蒲嫩芽焯水凉拌,水菖蒲叶片煎蛋,各有风味。
最逗的是去年中秋,闺蜜非要用石菖蒲泡酒,我赶紧拦住:"这可不是菊花枸杞!"后来查资料才懂,《千金方》里确有菖蒲酒方,但特指水菖蒲,石菖蒲泡酒好比关公战秦琼,纯属拉郎配。
■ 阳台上的中草药密码 现在都市流行种药草,菖蒲却是个例外,水菖蒲好养,丢水缸里就能活;石菖蒲娇气,得用碎石铺面,我试过在花盆混种,结果水菖蒲疯长挡光,害得石菖蒲黄了叶,这倒应了中药配伍的道理——各走各的道,凑一起反而坏事。
前些天整理药柜,翻出包陈年石菖蒲,表面泛着青霜,折断面却透亮,这就是行家说的"朱砂点",忽然想起师父的话:"药材存放要看本性,石菖蒲喜阴燥,水菖蒲爱潮润,存错了就如鲜鱼进冰窖——看着新鲜,实则败了元气。"
窗外又飘来艾草香,端午快到了,不知今年邻居们门口挂的,是驱邪的石菖蒲,还是应景的水菖蒲?反正对我这般识药人来说,单看那抹绿意,就足够欢喜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