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喝中药调理身体,前天小王端着保温杯神秘兮兮问我:"听说喝中药要忌口,这松子仁算'发物'吗?"这个问题可把我问住了,毕竟咱们平时嗑松子嗑得挺欢,总不能突然戒断吧?今天就带大家好好唠唠这个事儿。
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,去年冬天咳嗽了半个月,抓了五副中药回家煎,我妈天天变着花样给我做吃的,有天端出个松子玉米炒虾仁,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——这松子会不会解药啊?结果喝完药半小时后偷偷吃了半碗,第二天咳嗽反而好了不少,不过这事儿不能全归功于松子,毕竟中药才是主角。
其实老祖宗留下的服药禁忌主要针对的是"影响药效"和"加重病情"这两个方面,中医讲究"忌口"不是让大家饿肚子,而是避免某些食物和药物产生冲突,就像吃人参不吃萝卜,因为萝卜会削弱补气效果;吃黄连别碰辣椒,免得火上浇油。
说到松子仁,它可是药食同源的好物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松子"味甘性温,主养荣卫,润肠胃",现代营养学也证实,这小家伙富含不饱和脂肪酸、维生素E和矿物质,妥妥的"心脏守护者",不过再好的东西也要看场合,就像火锅配冰啤爽翻天,但要是你刚拔完智齿就另当别论了。
关键要看三点:第一是你在吃什么中药,如果是治疗脾胃虚寒的温补方子,松子仁正好能锦上添花;要是清热解毒的凉药,大量食用可能就不太合适,第二要看你的体质,阳虚怕冷的人吃几颗无妨,但痰湿重、容易拉肚子的朋友可得悠着点,第三就是食用量,每天一小把当作零食没问题,但当成主食吃谁都顶不住。
我专门咨询过中医院的老药师,他打了个比方特别形象:"这就像给手机充电,中药是充电器,松子仁顶多算个手机壳,只要不把充电器泡水里(违反禁忌),手机壳怎么换都不影响充电。"不过他也提醒,像治疗皮肤病、过敏的中药,最好暂时和坚果们保持距离,毕竟油脂可能刺激皮肤分泌。
这里教大家个实用方法:每次抓药时多问一句医生,我上次看痘痘,医生直接说"少吃花生瓜子",但松子反而能润肠通便,所以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别自己吓自己,实在拿不准,吃药前后两小时避开可疑食物最保险。
最后说个有意思的发现,现在好多中药房里都摆着松子糖、芝麻丸之类的零食,上次陪邻居阿姨取药,她顺嘴问了句"能吃核桃吗",坐堂医生笑着说:"每天三颗当零嘴,比吃薯片强多啦!"看来适量食用不仅不会解药,还能补充营养呢。
记住三个关键字:不贪多、看体质、勤询问,与其纠结能不能吃,不如把重点放在按时喝药、保证休息上,毕竟中药讲究"三分治七分养",该忌口的肯定是麻辣火锅而不是几颗香喷喷的松子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