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邻居王婶天天捧着个砂锅煮中药,凑近一闻倒是不苦,反而飘着股淡淡的米香,仔细一瞅,汤药里居然浮着几颗圆滚滚的糯米,这倒勾起我的好奇心——中药铺子里那些褐色药包里,总藏着几粒白生生的糯米,到底是凑热闹还是真有门道?
要说这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,那年我总冒虚汗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掺着把糯米,当时还当是大夫怕药太苦特意给配的"甜品",结果抓药时多嘴问了一句,老先生眼皮都不抬:"糯米在此方里是君药,少不得。"把我惊得手里糖罐子差点摔地上。
后来才慢慢琢磨明白,这白胖小子在中药界可是个隐形大佬,翻县志馆藏的《本草拾遗》手抄本,里面记着糯米能"补中益气,坚筋骨",您可别小看这日常煮粥的粮食,搁进药罐里就跟换了身行头似的,立马化身调和诸药的外交家,就像川菜师傅掌勺,麻辣鲜香全凭那勺豆瓣酱拿捏分寸,中药方剂里缺了糯米,某些烈性药材就得闹脾气。
前阵子陪老妈去治老寒腿,那方子足有二十味药,抓药师傅边称边念叨:"当归补血,桂枝驱寒,再加三钱糯米固护胃气......"话音未落,旁边煎药的大婶接茬道:"早年间坐月子,婆婆总要在益母草汤里撒把糯米,说是防着凉气钻筋缝。"这话倒提醒了我,糯米在民间偏方里向来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。
要论最经典的角色,当属治疗虚劳盗汗的"糯米芪枣汤",上好的黄芪配上红枣,再缀几粒珍珠般的糯米,文火慢炖出的甜汤既能敛汗又补气血,去年拜访江南某位杏林前辈,见其治疗小儿疳积的秘方里竟藏着糯米,问及缘由,老者捻须笑道:"稚阳之体如嫩苗,糯米温润不峻烈,正合小儿肝脾习性。"
不过这白胖子也有自己的脾气,上个月表姐咳嗽想煮点川贝雪梨汤,顺手丢了把糯米进去,结果痰湿更重了,这才晓得糯米虽好,遇上舌苔厚腻的实证体质可得慎用,就像做菜讲究食材搭配,用药更是门平衡的艺术。
现在每次路过中药房,看见那些琥珀色的蜜制饮片间点缀着玉白的糯米,总觉得像看高手下棋,看似随意落子的几粒米,实则暗含四两拨千斤的巧思,古人诚不欺我,这寻常谷物进了药罐